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9700字。

  山东省临沂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 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 现代文阅读1(本题共 5 小题, 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语言文字作为人类思维的外化形式,也作为人类交际的工具,原来只存在于人与人之间,但在信息时代,它更与信息工具融为一体,形成了人机对话,在社会发展中无所不在,而且直接被感受到、观察到,这时它便无可否认地具有了影响全民和全局的战略意义。
  当计算机中的海量信息冲击着人们生活的时候,人对计算机技术的依赖越来越深,必然会滋长数据和技术万能论。但是,理解、交流、分辨、思考,是网络时代每个人都需要做的事,而解决这些问题,不是首先应当从人的语言和思维素养问题着手吗?只要想到了这一点,语文教育与语言文字战略的交集便跃然纸上。
  语文教育与语言文字战略实施的交集是由语文课程的特质决定的。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那么我们的现状是怎样的呢?互联网的普及大约在 20世纪90年代中期就已经悄然而至,但我们对基础教育语文课程适应信息时代的推进,相对滞后了二十几年。
  这二十几年,信息技术打破了经验性的知识传递,而信息时代需要的不是死的知识点,而是懂得解决问题的时候如何寻求有用的知识,并能够从网络上的海量知识中分辨出哪些是真学问,哪些是伪科学。
  这二十几年,当信息社会要求人们具有创新能力时,思维能力的发展是首要问题。会“想”,对发展语言能力来说是最重要的。语言是人的思维工具,也是思想的直接现实。而人如果不能积累和丰富自己母语的词汇,也就必然带来思想的贫乏;如果不能有逻辑地运用母语去表达,也就证明思维的混乱。但是当今语文课训练的不是创造性思维以及探究真理、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而是应对考题、制造高分的熟练程度。
  这二十几年,在语言文字与信息技术渐渐融为一体的过程中,中国的信息走向了全球。但是信息技术可以国际化,自然语言却没有全球标准——语言文字有着强烈的民族性. 汉语属于以音节为单位的词根语,汉字相应地成为“表意-音节”文字,在运用取之域外的信息技术时,汉语、汉字的特点绝不能被忽略。但是,语文课的语言知识体系主要是附会印欧语言的语法,以结构主义为主,排斥语义,而负载信息的是含有思想情感、富有文化、凝聚美感的话语。在语法因为难以解决应用问题被“淡化”后,语文课程找不到适合汉语的知识体系,又变成强调“感悟”,排斥理性,学生的阅读理解、表达交流能力的提升,始终没有得到解决。
  推动语文教育发展,当前的关键之点,是理解和落实“语文核心素养”这一新的课程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这四大核心素养作为一个整体, 是不能分开的,它综合地体现在学生的思想面貌和精神状态、知识结构和语言能力等多个方面。语言文字的运用是人们必须具备的生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 在信息时代,人对计算机技术的依赖越来越深,必然会滋长数据和技术万能论,但要解决围绕信息的诸多问题,还应先从提高人的语文素养着手。
  B.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这些特质决定了语文教育与语言文字战略的实施存有交集。
  C. 语法因为难以解决应用问题而被“淡化”,让语文课程失去了适合汉语的知识体系并变成强调“感悟”,排斥理性,影响了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提升。
  D. 要想在语文教育教学推进过程中提升学生素养,就必须调整以知识和技能为中心的、以教师灌输为主的、课堂学习活动与生活剥离的教学方式。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 (3 分)
  A. 理解、交流、分辨、思考,是网络时代每个人都需要做的事,在互联网产生之前则不需要这样。
  B. 当今语文课上,学生热衷于提升应试的熟练程度,这丝毫无益于认识和改造世界能力的提高。
  C. 语文教学思想建设,是在原有基础上经过反思的调整更新,故需避免与传统教学思想的割裂。
  D. 语文课程建设的研究还有很多理论问题缺乏学术共识,因此理论不明晰则无法推进课程建设。
  3. 下列选项中的知识教学行为,与文中画线句子的教学主张最适切的一项是 (    ) (3分)
  A. 讲解《春江花月夜》,结合水、月意象,让学生感受中国古代诗人特有的时空观念与离人之思。
  B. 教授《过秦论》,从文章的议论思路入手,引导学生学习写作观点明确、结构严谨的议论文。
  C. 对词性分类、短语结构、句子成分、复句类型等详细讲解、梳理语法,并要求学生加以记忆。
  D. 讲授《论语》,结合文章中的虚词、实词、特殊句式等语言现象,引导把握古汉语的语言特点。
  4. 假如你就读的学校要建设《沂蒙文学》校本课程,请就如何建设提出建议。(4分)
  5. 有人说:“题目,应该是论述文内容的统摄。”本文内容是如何围绕题目逐步展开论述的?请分析。 (6分)
  (二) 现代文阅读Ⅱ  (本题共4 小题, 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大双心河 (节选) [注] 海明威
  尼克卸下包裹,在树荫中躺下。他朝天躺着,抬眼望着松树的高处。他伸展在地上,脖子、背脊和腰部都觉得舒坦。背部贴在地上,感到很惬意。他抬眼穿过枝丫,望望天空,然后闭上眼睛。他张开眼睛,又抬眼望着。在高处的枝丫间刮着风。他又闭上眼睛,就此入睡了。
  尼克醒过来,觉得身子僵硬、麻痹。太阳差不多下山了。他的包裹很沉,背在背上,带子勒得很痛。他背着包裹弯下身子,拎起皮钓竿袋,从松林出发,跨过香蕨木洼地,朝河走去。他知道路程不会超过一英里。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