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1110字。
山东省济宁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案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人生价值论,它注重精神蕴涵的指导作用,重视人文思想的建构。人文精神是一个民族生存方式的精神形态,它不仅体现着人类普遍的精神追求,而且体现着民族特有的价值关怀和时代属性。
生命意识是中国古代人文精神的重要标志。中国古典诗歌既有对时光流逝、生命短暂的咏叹,也有对世事飘忽、功名蹉跎的感慨,更有对人格理想、功业抱负的抒发。这种博大深沉的生命意识与生生不息的生命精神,渗透到怀古诗、饮酒诗、山水诗等诗歌类型中,形成鲜明的中华人文精神特色。
作为一种人文精神的中国古代生命意识,它不仅眷恋于个体生命独特的存在和完满,而且善于发掘个体生命浑融于人类群体中的价值和意义。诗人屈原曾在《离骚》中写道“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老冉冉其将至,恐修名之不立”,可见他的生命意识是多么地细敏和真切,但这种感觉给他带来的,决不仅仅是无可奈何的缕缕忧伤,而更多的浸透着珍惜时光、热爱生命的积极进取精神,也就是通过人格的自我完善来达到永恒的生命境界,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时不我待、分秒必争的急切心情。
中国古代诗人总有一种悲天悯人之心,他们的忧患早已从个人的生死穷达扩展到对民生疾苦的人文关怀和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注。忧患意识是指人们从忧患境遇的困扰中体验到人性的尊严和伟大及其人之为人的价值,并进而提升主体人格和精神境界,以自身内在的生命力量去突破困境,超越忧患的心态。继《诗经》《离骚》之后,表现种种忧患心理,成为诗人、文学家创作的一个永恒的主题。这种忧患心理包括对人生悲剧境遇、民生疾病痛苦以及国家前途命运等种种忧患,其中既有诗人们对于个体在生存发展过程中陷入困境时的自我关怀,也有基于无限的悲天悯人的同情之心的群体关怀,更有一种关注国家、民族命运,以天下为己任的强烈的自觉意识,从而体现了中国古代诗歌浓郁的现世情怀和高尚的人文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是建立在人与自然、社会协调发展的基础上的,强调人与自然、社会、万物协调和谐的和合精神,博大宽厚的包容精神等。无论是儒家或道家,都持有“天人合一”的观念,认为自然与人本来就是不可分离的统一体,追求、体验人与自然契合无间的人生境界和精神状态。这种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人文精神深处的天人合一思想,在诗歌中的表现就是客体自然和主体人的内在精神融为一体,往往泛化为对“物”与“人”的一种深切的人文关怀。中国古典诗歌,作为华夏祖先精神追求、情感体验和生存方式的重要表现手段,无疑也就深深地烙上了这种民胞物与、天人合一的人文精神色彩。
(摘编自魏瑾《中国古典诗歌的人文精神探析》)
材料二:
自五四以来,中国诗歌从古典逐渐走向现代,新诗也由此诞生。经过艰难探索,新诗经历了一个逐渐发展成熟的过程。作为一种文学样式,新诗存在的根基还是其经济基础。所以,新诗必然还是与社会生活联系在一起,这也是新诗的现实来源。因此,中国现代诗人艾青在其《诗论》中提出:“我们的诗神是驾着纯金的三轮马车,在生活的旷野上驰骋的”,“那三个轮子,闪射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渗透在中国古代多种诗歌类型中的博大深沉的生命意识和生生不息的生命精神,形成鲜明的中华人文精神特色。
B.人文精神体现着民族的时代属性,眷恋个体生命独特的存在和完满,发掘个体生命在人类群体中的价值和意义。
C.中国新诗之“新”的精神特质是其具有人文主义精神传统,这使得中国新诗具有重构人文主义精神的可能性。
D.新诗人文主义精神进入百姓生活,让百姓诗意地栖居,这样新诗所重构的人文主义精神才具有持久的生命力。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古代诗人有一种悲天悯人之心,他们不再忧患个人的生死穷达,而是关注民生疾苦、国家和民族命运。
B.新诗经历了一个逐渐发展成熟的过程,与社会生活联系在一起,其存在的根基和现实来源是经济基础。
C.新诗生成的人文主义精神具有普适性的意义,在于其理论建设和创作中对“真、善、美”的强调。
D.只要走入诗歌创作,走出诗歌作品,走进现实生活,新诗重构的人文主义精神就能具有持久的生命力。
3.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材料一提及的“生命意识”观点的一项是(3分)
A.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白居易《卖炭翁》)
B.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王国维《蝶恋花》)
C.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苏轼《赤壁赋》)
D.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短歌行》)
4.材料二中引用艾青、林语堂的话,分别论证了什么观点?请简要分析。(4分)
5.结合材料一,谈谈如何重构中国新诗的人文主义精神。(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我生命中的一条河
梅 洁
我始终认为,在人类的故园,河流永远是最母性最阴柔最祥静的风景。我精神中的河流情结告诉我——无论我怎样漂泊,最终我总会找到家园。
我相信我的生命里有一条河在天长地久地流淌……
在鄂西北我诞生的那座具有三千年古老文明的小城脚下,有一条大河——汉水。汉水被鲜明地标示在中国地图上,是长江最大的一条支流。据证,它是中国目前唯一没有被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