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2520字。
安徽省亳州市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考生注意:
1.本试卷满分 150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 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 小题。
材料一
乡下最小的社区可以只有一户人家。夫妇和孩子聚居于一处有着两性和抚育上的需要。无论在什么性质的社会里.除了军队、学校这些特殊的团体外,家庭总是最基本的抚育社群。在中国乡下这种只有一户人家的小社区是不常见的。在四川的山区种梯田的地方,可能有这类情形,大多的农民是聚村而居。这一点对于我们乡土社会的性质很有影响。美国的乡下大多是一户人家自成一个单位,很少屋檐相接的邻舍。这是他们早年拓殖时代,人少地多的结果,同时也保持了他们个别负责、独来独往的精神。我们中国很少类似的情形。
中国农民聚村而居的原因大致说来有下列几点:一、每家所耕的面积小,所谓小农经营,所以聚在一起住.住宅和农场不会距离得过分远。二、需要水利的地方,他们有合作的需要,在一起住,合作起来比较方便。三、为了安全,人多了容易保卫。四、土地平等继承的原则下,兄弟分别继承祖上的遗业,使人口在一个地方一代一代的积起来,成为相当大的村落。
无论出于什么原因,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我在上文所说的孤立、隔膜是以村和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的往来也必然疏远。我想我们很可以说,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 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材料二
前段时间,一些地方“合村并居”的新闻不断吸引着人们的眼球。合村并居主要是将一些人口偏少、位置偏远的小村子甚至“空心村”进行整合,将这些村落的人们迁往大村子或城镇并居,从而整合资源,
节约土地,提升人居环境和公共服务水平。
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合村并居无疑是一件好事。 可合村并居后,对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因为家庭是除军队、学校这些特殊的团体外的最基本的抚育社群,所以乡下最小的社区可以只有一户人家。
B.美国人个别负责、独来独往的特性,以及人少地多的特性,导致了美国乡下大多是一户人家自成一个单位。
C.合村并居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如果实施得当,能整合资源、节约土地、提升人居环境和公共服务水平。
D.在合村并居的过程中,建造高楼等城市化景观固然能让农民拥有踏实的幸福感,但是会丢弃乡土文化特色。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乡下大多的农民聚村而居,这一特点直接决定了我们乡土社会的性质。
B.中国农民聚村而居,有利于合作起来利用水利、进行农业生产、保卫安全。
C.祠堂是重要的传统文化建筑,如果简单拆除,可能会割裂孝亲敬祖的传统。
D.合村并居时,既要关注其“钱值”和“颜值”,又要尽可能地保护乡土文脉。
3.对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二论述了“合村并居”的目的、正确做法以及当前存在的问题。
B.材料二第三段引用《乡土中国》的内容,论证乡村存在的重要作用。
C.“360万”“270万”等数字,有力论证了当前大量村庄消失的危害。
D.“欧洲补丁”“美国碎片”等比喻,辛辣讽刺了照搬外国风格的后果。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4分)
5.在合村并居的同时,如何保护乡土文脉? 请结合材料二简要说明。 (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平塘藏字石记 梁衡
十月里因事过贵州黔南,甫坐未定,当地领导就急切地说,我们这里出了一件奇事。 平塘县有一巨石落地,中裂为二,裂面处凸现“中国共产党”五个大字。 我说,世上哪有这等巧事? 对方说:“凡初听者都不信,人家还讽刺我们说,莫不是穷疯了,编此奇事诓人,因此我们特请专家进行了鉴定。”
第二天,我即驱车前往平塘,出县城后又蜿蜒起伏疾驰六十多公里,折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