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2200字。

  安徽省蚌埠市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学业水平监测高一语文试题
  时间:150分钟  分值:15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只需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当前乡村社会的发展和变化,对乡土文学的概念内涵产生了新的挑战。自1990年以来,随着大量农民进入城市,乡村生活方式有了极大的改变,传统乡村生活的状貌正在逐渐失去。从文学角度来说,随着乡村社会的变化,传统乡土文学作品会进一步减少,很可能难以作为一种文学类型或文学题材而继续存在。
  据此,有一些批评家认为乡土文学已经失去了生存的基础,面临消亡。其实不然,乡土文学是一个有丰富内涵的概念,即使是在传统乡村逐渐消逝的背景下,它也有存在的一席之地。它并不随乡村面貌的改变而消逝,而是在不断的发展和演变中拓展自己、转换自己。具体说,在乡土社会发生巨大转变的今天甚至是不久的将来,“乡土精神”应该成为“乡土文学”最基本的核心,构成这一概念的灵魂。
  乡土精神的内涵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一是对乡土的热爱和关注,这是乡土精神的基础和重要内容。只有对乡村和乡村人的关爱,才能呈现出乡土的内核。二是对乡土文明生活方式和核心价值观的向往与认同,这是一种基本的精神姿态,或许它不是现代的,但却是与乡土内在关联的。当然,它的内涵具有一定的发散性,如对人类生态的关注,对现代文明缺陷的批判等,都是与之相关联的主题。三是对一些美好乡土文化价值观的揭示和展示,而“乡土文化”这一概念中包含有多元因素,文学应该张扬其中的美善一面,它的基本内容包括对自然的热爱和尊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对人类质朴人性的认同,张扬人自身的力量和价值;强调人情、人伦,对人类精神价值表示尊重。有人更习惯于用“乡土文化”来指称乡土文学的内涵,实际上,乡土精神比乡土文化更合适。乡土文化内涵的指向性更单一,也更保守;乡土精神则更抽象,与传统乡土生活方式之间的关系要间接和深远。换言之,乡土精神虽然以乡土为基础,但它并不局限于传统乡土文化,它能够吸收现代精神的因素,对传统乡土文化有扬弃和现代的改造重生。比如说,乡土文化的丰富内涵中包含-些粗俗低级的内客,也有很多滞后于时代的因素,但是乡土精神对这些因素和内容是拒绝和批判的,它更侧重于乡土文化中积极的、与现代因素相融合的一面。
  (摘编自贺仲明《乡土精神:乡土文学的未来灵魂》)
  材料二:
  80年代文学重述乡村历史,在书写的时空上相对短小和狭窄,90年代以后,乡土小说敞开了更宏阔的时空,乡土与乡土之上的人的命运也更为复杂和曲折。加《白鹿原《笨花》等是表现乡土中国的重要作品。李佩甫的《羊的门》和陈忠实的《白鹿原》均截取了较长一段时间,以此呈现一个自然村落的历史变化和伦理格局的动态变迁。尤其是陈忠实的《白鹿原》超越了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乡村的变化必然会影响传统乡土文学的发展,这让所有的批评家都对之产生了忧虑。
  B.无论乡土社会发生什么样巨大转变,只要乡土精神存在于文学作品之中,乡土文学就不会消逝。
  C.乡土精神要更抽象,与传统乡土生活方式之间的关系间接和深远,因此它能够吸收现代精神的因素。
  D.乡土文化包含一些粗俗低级的内容和滞后于时代的因素,在今天是落后的文化。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动态历史变迁中,“新乡土文学”创作的主题在时空的层面呈现出越发宏大的发展趋势。
  B.重述历史、关注现代化进程中乡土社会,是“新乡土文学”创作的重要内容和书写模式。
  C.“新乡土文学”作家在以现实主义态度表现乡村新变的背后,折射出其对乡村命运的强烈关照。
  D.“新乡土文学”作家关注人的发展,探索城乡发展的冲突之因与和解之策,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
  3.下列选项中不能支持材料二“新乡土文学发展观”的一项是(3分)
  A柔石在《为奴隶的母亲》中塑造了被侮辱被损害的春宝娘的形象,其悲惨命运凸显乡村阶级压迫的残酷。
  B.高晓声的《陈奂生转业》叙述农民的转业状态,在一定程度上呈现了农村工业化发展的前景和困境。
  C.路遥在《平凡的世界》中借孙少平形象的塑造,表现农民在城乡抉择中的牺牲精神、人道情怀。
  D.《苍凉后土》的作者贺享雍,始终立足乡村、面向当下,书写乡村发展新现实,思考乡村发展新问题。
  4.两则材料都以“乡土文学”为话题,论述的意图和采用的论证方法有何不同?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4分)
  5.意大利文学家卡尔维诺说:“经典是那些正在重读的书,经典是常读常新的书。”其观点给我们以启发,今天我们如何重塑乡土文学的经典呢?请联系两则文本加以分析。(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武夷山——我的读后感
  梁衡
  名山也已登过不少,但当我有缘作武夷之游时,却惊奇地发现这次却不劳攀援之苦,只要躺在竹筏上默读两岸的群山就行。只这一点就足够迷人了。
  两岸群山将自己突兀的峰岩或郁葱的披发投入清激的溪中。我半躺在筏上的竹椅里,微醉似的看两边的景色,听筏下汩汩的水声,静静地读着这幅大水墨。
  这两边的山美得自在,当她不披绿裳时,硬是赤裸得一丝不挂,本是红色的岩石经多年的氧化镀上了一层铁黑,水冲过后又留下许多白痕,再湿了她当初隆起时的皱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