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7120字。
山东省滨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自弗朗哥??莫莱蒂在2000年提出“远读”这一概念后,许多学者展开讨论,并不断丰富其定义。但是不管如何变化,其核心原则之一都是倡导不必仔细阅读个别文本,而是利用数字化技术汇总和分析大量数据来理解文本,探索作品之间的共性,总结文学现象或规律,常借助图表等视觉化技术呈现研究结果。
与“远读”概念相对应的是“细读”,即仔细、深入地分析文本,包括揣摩语言结构、段落与句子,甚至研究单词的含义,追求深层理解,是文学研究中传统和常用的研究方法。
许多学者认为数字化方法不利于文学分析,因为只有通过细读才能感受到文字的细微差别与复杂性。莫莱蒂本人也承认采用“远读”的方法难以避免地会将复杂的内容抽象化、简单化,但理解文学不能仅通过研究特定文本完成,细读无法揭示文学的本质。
文学研究中数字化工具的应用日益广泛,“远读”的诞生与演变和人文学科数字化转型密切相关。“远读”引发了无数讨论,这些争论进而拓展至文学研究的意义、目的、理论和实践等诸多方面。
普里莫拉克等人在《远读二十年:对文学研究数字转向的思考》中研究了“远读”对文学研究的影响。他们表示,“远读”这种方法对文学研究产生了实质性的影响,这一新的研究方法推动了文学研究重点的改变。在计算机技术的帮助下,文本的所有单词及其变形都能被检索和分析,从而捕捉细读无法掌握的微妙细节,帮助研究人员打破局限,关注到更多相对不显著的特征。
特拉斯认为,“远读”是一种新的研究方法,让研究人员能以“鸟瞰”的视角研究文学作品,并扩展可以提出的研究问题的类型。它与细读并列存在,没有孰优孰劣,二者只是不同的方法,共同为文学研究提供合适的研究工具。
沃里克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她认为,与传统方法相比,“远读”本质上并无好坏之分,它只是允许研究人员以不同的方式解读文本。例如,通过“远读”的方式,研究人员一次性能分析的文本数量远远多于细读,还能以宏观的视角分析某个时期完整的文学作品,或研究某位作家的全部作品。沃里克补充说,以研究某位作家的全部作品为例,要理解“远读”这种大规模算法所产生的结果,研究人员需要事先了解该作家或该时期作品的背景知识,这种信息只有通过细读具体文本才能获得,否则研究人员将无法理解“远读”结果的细微差别。因此“远读”与细读可以互为补充,回答更多此前文学研究领域无法解答的问题。
数字人文是对人文学科方法论的补充,计算方法不能取代解释学。作为人文学科的一部分,数字人文必须批判性地处理数据驱动方法的适用范围和局限性,在文学研究领域内也是如此。
比奥??乔蒂在《文学研究中的远读:探索理论中的方法论》中提到,“远读”缺乏完善的理论基础;它是文学研究中第一个没有文学理论支持的研究方法。他认为,关于“远读”研究的理论框架和术语都源自文学理论,然而文学理论的基础观点都认为文学文本只能通过“阐释”的方式来理解,更偏向诠释学范畴。但“远读”更多地属于符号学的范围,目的并非解读文本,因此“远读”需要的理论方法要改变文学的解读层次,应从文本内容的“阐释”转变为更为宏观层面的“解释”。“阐释”是基于文本,人物、事实的思考结果,由价值驱动,具有主观性,而“解释”是通过假设与模型的方式;将数据与理论相结合得到的结果,全过程不依赖主观判断。
“远读”还有一个突出的争议之处,即具有潜在的西方中心主义和英语霸权问题。普里莫拉克等人
(摘编自练志闲《数字技术拓宽文学研究新方法》)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远读”是一种新的文学研究方法,主张不必仔细阅读个别文本,而是利用数字化技术理解文本,总结文学现象或规律。
B. 作者认为细读能感受到文字的细微差别与复杂性,数字化工具能捕捉细读无法掌握的微妙细节,两者只是研究方法不同。
C. 作为人文学科一部分的数字人文,是人文学科方法论的补充,只能批判性地处理数据驱动方法的适用范围和局限性。
D. 材料中“除此之外”的“此”,指的是当学者采用“远读”这种计算机辅助方法展开研究时,必然会遇到语言问题。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许多学者认为数字化方法不利于文学分析,莫莱蒂则认为理解文学不能仅通过研究特定文本完成,细读无法揭示文学的本质。
B. 数字化工具的广泛应用推动“远读”的诞生,“远读”引发的争论拓展至文学研究的意义、目的、理论和实践等诸多领域。
C. 乔蒂认为“远读”应从文本内容的“阐释”转变为更宏观层面的“解释”,“阐释”具有主观性,而“解释”更具有客观性。
D. 特拉斯认为数字媒体技术带来的优势也会面临新的挑战,所以使用“远读”方法分析的文本主要集中在19世纪文学。
3. 下列选项,对文学作品的研究方法不符合“远读”特点的一项是( )
A. 某学者在系统地阅读了20部爱情小说后,发现一套“二元对立”原则,把男女主角和男女配角组织成树型对称结构。
B. 某学者通过“孔乙己自己知道不能和他们谈天,便只好向孩子说话”中的“只好”,解读出顾客对孔乙己的冷漠和无视。
C. 某学者以《哈姆雷特》和《红楼梦》为例,利用图表等模型化工具,直观地展示了人物心理特点及其在情节中的价值。
D. 某学者用大数据对“卧听”事象的施者、受者、时间、空间、流动进程等方面层层考察,步步深入“卧听的诗意世界”。
4. 在数字技术时代,如何更好地促进“远读”这一研究方法的发展?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年画里的爷
蒋建伟
徐徐展开一幅豫东乡村的年画,只一眼,你就会惊喜地发现年爷正站在村口。然后,他朝着我们这些远道回家的人哈哈一笑,说一声“俺娃回老家过年来啦”,知冷又知热,像火又像炭。这一声,喊出了思念,叫酸了鼻子,打湿了眼睛,好像一个完完整整的年关又被我们背回来了。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