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2390字。
浙江省台州区域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调研测试语文试题
考生须知:
1. 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分别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 答题时,请按照答题纸上“注意事项”的要求,在答题纸相应的位置上规范作答,在本试题卷上的作答一律无效。
3. 非选择题的答案必须使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写在答题纸上相应区域内,作图时可先使用2B铅笔,确定后必须使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描黑,答案写在本试题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战争对人口最明显的影响是直接杀伤,造成人员的死亡或残疾。古代一些战争的规模很大,死伤人口很多,持续不断的战争更是如此。士兵的主要来源是农民,青壮年从军,老弱妇孺下田,加上畜力往往被征用,农业生产必定受到影响。士兵从粮食的生产者变为消耗者,使本来就有限的商品粮更加紧张。战场或军队的驻地往往离粮食产地很远,需要大量人力、畜力从事运输,有时沿途的消耗比运达数量要高好几倍。军人和运粮民工大多是青壮年男子,他们长期离家必然会使配偶减少生育机会,同时使他们的老人、儿童因缺少赡养或抚养而缩短寿命甚至死亡。战争造成的物质破坏,会对农业生产、交通运输、河道水系和生态环境带来长期影响。战争期间对死亡人畜不能及时掩埋,往往会引起瘟疫流行,增加新的死亡。战争期间如果同时发生自然灾害,后果就更不堪设想。由于行政机构解体、交通受阻、缺乏必要的物资和人力以及统治者无暇旁顾等原因,灾民得不到及时和有效的救济,灾情得不到及时的控制,从而造成比平时严重得多的损失。而在缺粮的条件下,俘虏和平民生存的希望更小。
(摘编自葛剑雄《疆域与人口》)
材料二:
我在第一章里已说过社会结构应有一定的人口容量。这其实是一切有结构的体系的通性。所谓结构,所谓体系,就是指各分子的存在依赖着别的分子的存在。它们各自据有一定的地位,互相关联,互相维持。社会有结构,因为各个人的生活是互相依赖的,所有的行为是须和别人的行为相配合的。一个结构所能容纳的分子必须有地位安置,不然就格格不入了。社会里的个人并不是堆积而是组合。因之社会的容量受着结构的限制。
社会有一定的容量在战时最为明显。战时的动员就是调动社会各部门人口数量的配合。战争是一件临时发生的社会大事,有关生死存亡。每一种战争都需要一种能担负这事务的社会结构。战争里要多少作战人员依着战争的性质、战场的广阔而决定。一定数目的作战部队必须有多少补充的预备部队。这也决定了每一时期要训练多少壮丁。要维持这个数目的军队能在战场上依着计划作战,就得有一定数目的工人在工厂里制造军火和装备,有一定数目的农民在田地上耕种、生产粮食,有一定数目的矿丁在矿山里发掘原料,有一定数目的司机在公路上开汽车,在铁路上开火车,在海面上开轮船,在天空里开飞机。……现代的战争必须有详尽的统计和计划。人数的调遣是最高统帅部作战计划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战争结束就有所谓复员,这是要把社会结构改弦更张,各部门的人数必须重新加以分配。若是不预先计划,就很容易发生失业的恐慌。这里我们最容易看得明白每一个不同的社会结构有它适当的容量。人数过多或过少都会出毛病,所谓出毛病就是社会上有许多人不能得到工作,生活发生困难,或是人手不够,社会事业发生停滞。
以往论人口的学者很少注意到人口数量和社会结构的关系。早年的马尔萨斯就是个接受“将错就错”论的人。在他看来,生育是自然现象,人像苍蝇一样会不断地繁殖。人多了食料不够,吃不到饭的人因穷困营养不良而死去,为争食料,大家抢饭吃,发生战争。他于是主张积极性地限制人口,使大家能安居乐业,不必在饥荒、战争中去解决人口问题。但是他理论的出发点是把人类视同其他动物,也就
(摘编自费孝通《生育制度??社会继替》)
1.下列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战争直接造成人员的死亡或残疾,尤其是古代一些规模很大、持续时间很长的战争,给人口带来的伤害就更为巨大。
B.士兵都出身于农民,他们从军后不但不能生产粮食,反而还要消耗商品粮,这给国家的粮食储备带来了很大影响。
C.复员是指战争结束之后将社会结构改弦更张,并把各部门人数重新分配。复员引起失业恐慌,以至于无法制定计划。
D.马尔萨斯一贯认为生育是自然现象,人会不断繁殖,最终因食物缺少而导致饥荒与战争,所以他主张积极性地限制人口。
2.根据材料二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社会结构中个人的行为必须与别人的行为相配合,个人不可能完全脱离社会。
B.战时社会各部门人口数量配合极为密切,人数调遣十分得当,就可赢得战争。
C.纵观历史,可知马尔萨斯的人类因食物不够而引发战争的观点也有其合理性。
D.在科技进步、以机械耕种为主的农村经济结构中,较难出现地狭人众的现象。
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从多角度分析问题,比较全面,体现出作者视野开阔、思维缜密的特点。
B.材料二驳立结合,既有理有据地驳斥了马尔萨斯的观点,也阐述了作者的观点。
C.材料二第二段运用排比,突出战时作战人员的重要性,同时也增强了论证气势。
D.材料二最后一段,运用了对比论证法,简要论述了人口数量与社会结构的关系。
4.材料二第三段画横线句子中使用了“很少”“必然”两个词语,请分别简析其作用。(4分)
5.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战争中的“人口”问题,但论点并不相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一有事总不免麻烦(节选)
沈从文
会长想起亲家长顺委托的事情,转到下河街伏波宫保安队去拜会队长。
队长见来客是会长,便说:“会长,你这个忙人,忙得真紧,我昨天请你吃狗肉也不来! 我们一共六个人,一人喝了十二两汾酒,见底干。”队长一面形容一面说,不由得为过去的事捧起腹来。
会长虽别有心事,却装作满有兴致的神气,随声附和打哈哈。
队长又说:“会长,我听说你买了一船橘子,是不是预备运到武汉去发财? 橘子在这里不值钱,到了武汉可就是宝贝!”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