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4740字。
广东省东莞市部分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本试卷共23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请将选择题答案写在答题卷内或者学校提供的机读卡上。每题选出答案后,学校考生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
2.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在答题卷上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的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竟陵派是晚明出现的一个重要文学流派,它以钟惺、谭元春为领袖,因其乡贯(竟陵,今湖北天门)而得名,由当时一批志趣相投的文人共同组成。竟陵派集诗文创作与文学批评于一体,因此也可称之为“文学创作—批评流派”。由于特定的历史环境,它经历了迅速兴起而又迅速衰落的过程,评论界始终对其褒贬不一。竟陵派处于明代文学思潮史上的最后阶段,竟陵派远参七子派,近承公安派,建立起自己独特的诗学体系,他们在一定程度上吸收了七子派的“复古”和公安派的“独抒性灵”的主张,但在此基础上别出心裁。其中,“灵”与“厚”是竟陵派评判诗文优劣的重要参照标准,也是他们在诗文创作中极力提倡的美学追求,“以‘厚’为诗学,以‘灵’为诗心”,这不仅是竟陵派对公安派及其末流的创作存在浅率之病的补救,也是对其本身创作缺点的有效针砭。
关于“厚”的真正含义,钟惺、谭元春都未做出明确的说明,但在钟惺、谭元春两人的论诗作品中,以“厚”作为审美理想和标准的论述随处可见,推崇他们心中的佳作,因此人们可以从两者的言论或举例中去体会“厚”的内涵。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谭元春曾说过:“古人数字,便如一篇大文章;今人一篇大文章不当数字。古人不全说出,无所不有;今人说了又说,反觉索然。则以古人简而深,今人繁而浅。古人是有意思,偶然露出题目;今人是遇题目,然后来寻意思,如何相及?”钟惺和谭元春都主张要向古代谚语学习,他们认为所谓古人作品中的“简而深”就是以尽可能少的字去表达更多的内容,从而避免文字冗长而缺少兴味的弊端。
公安派主张独抒性灵,人人各显才情,这使诗歌出现直露浅白、粗俗鄙俚的弊端。竟陵派接受这一教训,提出“厚”这一主张,要求诗歌在含蓄蕴藉中起到诗教作用。例如,钟惺在《诗归》中评高适的《蓟中作》:““欲言塞下事,天子不召见’,归咎于君;‘岂无安边书,诸将已承思’,归咎于臣。同一忧感,不若此语得体,激切温厚。然‘已承恩’三字,偷惰、欺蔽二意俱在其中,可为边事之戒。”这一评价说明竟陵派的文学主张与儒家诗教有相通的一面,也表明了钟惺求厚的主张中包含着忧国忧民而又维护帝王尊严的双重含义。
竟陵派强调在一首诗中,诗所表达的情感越深刻、所包含的内容越丰富,这首诗就越“厚”。正如《诗归》中评刘慎虚诗:“诗少而妙难矣,然难不在陶洗,而在包孕。妙不在孤严,而在深广。读慎虚一字、一句、一篇,若读数十百篇,隐隐隆隆,其中甚多。吾取此为少者法。”这段评论很明显地指出了诗境的“厚”与诗歌中所蕴含的内容多少相关联。因此,真挚的情感与充实的内容是一个作品整体的体现。一个作品想要达到“厚”,那么它一定要包含很多内容,所抒发的情感也一定十分深厚。
总之,竟陵派把“灵”与“厚”作为自己的审美理想及重要的美学追求,试图用七子之“厚”来弥补公安派的直露浅率,用公安派的“性灵”来补救七子的模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相比文学创作,竟陵学派更注重文学批评,这也使该流派注重对“灵”与“厚”的追求,而忽视实践。
B.竟陵学派“学古而不泥古”,它在继承前贤创作经验的同时,又创造了属于自己的有鲜明个性的艺术。
C.因为七子派的创作模仿痕迹严重,以及公安派的创作直露浅率,所以竟陵学派的创作成就要远超此二者。
D.徐渭、汤显祖等人深受刘想的影响,他们强调天赋的重要性,认为文学创作要重性灵、重才、重自由。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竟陵派是明末诗学流派之一,尽管后人对竟陵派的评价褒贬不一,但它的诗学理论在文坛确实独树一帜。
B.公安派“性灵说”的发展是经历了不同发展阶段的,而竟陵派吸收或继承了公安派前期的理论学说。
C.钟惺赞同的“养志读书”,与《诗归》中“诗少而妙难矣”的内涵是一致的,二者都强调学习的重要性。
D.竟陵派编选《诗归》,是尽可能地向世上资质一般的人提供学诗的揣摩样板,让他们找到创作的方向。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不能体现“尊学问,重积学”的一项是(3分)( )
A.“昔桓谭学赋于扬雄,雄令读千首赋,盖所以广其资,亦得以参其变也”(徐祯卿)
B.“汉人作赋,必读万卷书以养胸次”(谢榛)
C.“来书所闻,诗作岂容易谈,第一,要有学问,其次,亦要才力不弱”(王慎中)
D.“古之文,文其人,如其人便了,如画焉,似而已矣”(李梦阳)
4.请根据材料一,简要概括竟陵派“厚”的内涵。(4分)
5.竟陵派是如何处理“灵”“厚”“学”三者之间的关系的?请结合材料二简要说明。(6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英珠 葛亮
车入日隆,已是黄昏。我们在一家银器店门口遇见了藏女英珠。她赶着两匹当地的矮马,上坡的时候,还在马屁股上轻轻推一下。嘴上说,都是我的娃,大的叫银鬃,小的叫鱼肚。
她还告诉我们,去著名的景点大海子,要行经崎岖泥泞的山路,非人力可为,希望我们能租借她的马。她说完这些,态度羞涩地低头,似乎在提出一桩不合理的要求。我们同意了。
我们在一幢三层的小楼前停住,山墙刷成了粉白色,上面绘着图案,能辨出日月的形状,还有的好像是当地的图腾。屋顶上覆着红瓦。门楣上有块木牌,上面镌着汉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