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7560字。

  江西省宜春市部分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模拟检测语文试题
  (满分:150分    用时: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诞生于五四时期的新诗,关于“大和小”的争论一再出现:新诗应该介入历史现实的“大”呢,还是独抒性灵的“小”?
  诗歌有宏大之美,也有细小之美。杜甫《登高》《望岳》可谓宏大,《客至》《见萤火》当属细小。诗可以微小,细小,但不能狭小,渺小;诗可以重大,宏大,但不能空大,疏大。诗无论大小,都要植根于诗人自我的生命体验之上。
  正大是杜甫诗歌的重要特点。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就是因为与天下兴亡密切相关。写社稷安危的,天下大事的,皇帝大臣的,边关战事的,这些叙述不可谓不大,但又绝不超出他个人的生命体验。“国破山河在”“烽火连三月”大,但“泪”“心”“家书”“白头”“不胜簪”这些都是切切实实的小。杜诗不管走多远,看多广,探多深,最后都能回落到灵与肉。他那些隐逸的、非介入的抒写,萤火、蚂蚁、桃树、古柏、新松,不可谓不小,但它们会与诗人的生命密切联系在一起,物中有人,融入自己的感情,这是他能以小见大的秘密。因此,诗的大小并不以题材论。并非写国家、写社会、写世界就大,也并非写个人、写身体、写日常生活就小。诗的大小关键还在思想境界。
  (摘编自师力斌《不废江河万古流——杜甫诗歌对新诗的启示》)
  材料二:
  “风骨”在刘勰的阐释中,主要指作品中蕴含的精神气质和文辞气韵。此后,“风骨”既含有道德修养、人格气质方面的内涵,亦成为诗歌辞章的一种审美标准,被盛唐诗人所崇尚与延续。在历史的变迁中,“风骨”不断融入中华传统文化,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人。然而,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诗歌界充斥着低俗、粗俗、媚俗之作,这样的诗作缺乏“风骨”。因此,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杜甫诗歌之所以能以小见大,是由于他能将小的题材与自己的生命体验密切联系在一起。
  B. 新诗重新建构“风骨”,要讲究文辞,重视“辞采”,在锤炼和打磨中形成诗歌语言应有的特质。
  C. 古代诗人虽然艺术个性相距甚远,但创作时总把咏叹个人命运和关注家国兴衰紧密联系在一起。
  D. 材料二和材料三都认为新诗创作不能脱离传统,而应继承古典诗歌中蕴含的文化精神。
  2. 根据材料,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杜甫的诗歌创作实践给新诗创作以启示,诗歌的大小关键在于思想境界,不在于诗歌题材的大小。
  B. 如果诗人本身没有秉持使命感与责任心,其诗歌作品就会低俗、粗俗、媚俗,缺乏时代“风骨”。
  C. 现代社会现实多变,艺术多姿,诗人要写出优秀的作品,必须传承古典诗歌中以家国为上的诗歌精神。
  D. 新诗创作不能无限自由,应有一定的限制和法则,要把注重格律、讲求形式感和音乐感作为基本标准。
  3. 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三观点的一项是(   )
  A. “任何继承都是批判性继承,继承都是为了发展,都是为了改变当今世界的诗歌格局和面貌。”
  B. “一个真正优秀的诗人应该责任在肩,道义在胸,他的作品应该与时代紧密相连,与家国唇齿相依。”
  C. “形式和内容并不是对立的,诗歌思维的跳跃性往往正是靠节奏的跳跃顿挫这个外在形式来凸现的。”
  D. “汉语之有平仄,是现实,也是优势。我们完全可以利用这个优势,使我们的诗歌更加接近于音乐。”
  4. 材料三在论证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说明。
  5. 新诗创作对当代诗人提出了哪些要求?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简要概括。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C.“古代诗人”“总把咏叹个人命运和关注家国兴衰紧密联系在一起”错误。由原文“在诗歌精神上,中国诗歌从来以家国为上。气不可御的李白,沉郁顿挫的杜甫,纯净内向的李商隐,哀婉悲痛的李煜,愁思满怀的纳兰性德,虽然他们的艺术个性相距甚远,但是他们的诗词总是以家国为本位的。他们对个人命运的咏叹,常常是和对家国兴衰的关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可知,“他们”代指的是李白、杜甫、李商隐、李煜、纳兰性德,所以“古代诗人”扩大范围,并且是“常常是和对家国兴衰的关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所以,“总把……联系在一起”不当。
  故选C。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批评
  [德]丹尼尔•克尔曼
  瓦根巴赫慢慢穿过一排排座椅之间的过道,找到自己的座位,从邻座的腿前挤过去,坐了下来。刚坐下就闭上了眼睛。这是他一向的习惯,这个习惯和半小时前吞下的镇静剂能帮助他克服恐惧感。
  “对不起,”他的邻座放下了报纸,开口道,“您是不是瓦根巴赫?”这是个大胖子,蓄着黑胡子,眼镜片后面的黑眼珠瞪得老大。
  “是。”
  “啊。”这个男人继续看着自己的报纸。瓦根巴赫向窗外看,明亮的光线让他不舒服。
  “我经常看到您,”邻座说,“在剧场里,还有电视上。那个节目,《音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