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21210字。
湖南省长沙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适应性考试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是在近百年来中国和西方列强对抗中出现的,但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则是几千年的历史过程所形成的。它的主流是由许许多多分散存在的民族单位,经过接触、混杂、联结和融合,同时也有分裂和消亡,形成一个你来我去、我来你去,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又各具个性的多元统一体。这也许是世界各地民族形成的共同过程。
中华民族这个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还有它的特色:在相当早的时期,距今三千年前,在黄河中游出现了一个若干民族集团汇集和逐步融合的核心,被称为华夏,它像滚雪球一般地越滚越大,把周围的异族吸收进了这个核心。它在拥有黄河和长江中下游的东亚平原之后,被其他民族称为汉族。汉族继续不断吸收其他民族的成分日益壮大,而且渗入其他民族的聚居区,构成起着凝聚和联系作用的网络,奠定了以这疆域内部多民族联合成的不可分割的统一体的基础,形成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经过民族自觉而称为中华民族。
汉族的形成是中华民族形成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在多元一体的格局中产生了一个凝聚的核心。
中国最早的文字史料现在可以确认的是商代的甲骨文,相传由孔子编选的《尚书》还记载着一些上古的文件和传说。这些文字史料已有部分可以和考古资料相印证,使我们对新石器时代末期到铜器时代的历史能有较可靠的知识,特别是八十年代初期发掘的河南登封王城岗夏代遗址一般认为即是夏王朝初的“阳城”遗址,夏代历史已从神话传说的迷雾中得以落实。商代历史有甲骨文为据,周代历史有钟鼎文为据,相应的后世的文字记载都可得而考。夏商周三代正是汉族前身“华夏”这个民族集团从多元形成一体的历史过程。
河南夏代“阳城”遗址所发现的文物显示了它是继承了新石器时代河南龙山文化发展到了铜器时代。从黄河中下游遗留的文物中也可以看到这些地区都早已发展了农业生产,这和夏禹治水的传说(河南龙山文化的中晚期)可以联系起来,表明了这地区早期居民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我们还记得河南的龙山文化正是在仰韶文化的基础上吸收了山东的龙山文化而兴起的。所以可以说华夏文化就是以黄河中下游不同文化的结合而开始的。
传说的历史中在禹之前还有尧、舜和神话性的始祖黄帝。留下的传说大多是关于他们向四围被称为蛮夷戎狄的族团的征伐。黄帝曾击败过蚩尤和炎帝,地点据说都在今河北省境内。据《史记》所载,舜又把反对他的氏族部落放逐到蛮夷戎狄中去改变后者的风俗,也可以说就是中原居民和文化的扩张。到禹时,如《左传》所载:“禹会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禹贡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世界各地民族形成都有一个共同的过程,即由分散存在的民族单位,经过接触、混杂和融合,形成一个各具个性的多元统一体。
B. 河南登封王城岗夏代遗址一般认为即是夏王朝初的“阳城”遗址,这一发现有助于夏代历史的落实。
C. 周受商封称周,西周时松散联盟性质的统一体维持了约三百年,在进入春秋战国以后,各地区的文化还未很好融合。
D. 在近百年来与西方帝国主义列强的斗争中,各族人民发生了民族的认同,从而,“中华民族”的整体意识开始“自觉”。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中存在着多元结构,其中又存在着分分合合、分而未裂、融而未合的多种情状。
B. 春秋战国征伐融合是孕育汉族作为民族实体的重要时期,而其中战国时期由于争雄竞争而起到了更为重要的作用。
C.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过程中存在着一个核心,这个核心先是华夏,后来是在这个基础上产生的汉族。
D. 文中提到的“民族名称的一般规律”,可以理解为,认同是一种特定语境下的“人己之别”的心理观念,认同回答的是“我是谁”。
3.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汉族是凝聚核心”观点的一项是( )
A. 商鞅变法创立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 新制度,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B. 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改革有改官制、禁胡服、说汉话、改汉姓等,使鲜卑族的北魏王朝从游牧狩猎到农耕文明,从奴隶制进入封建制。
C. 宋神宗时期,王安石发动的熙宁变法对于增加国家收入,有着积极的作用,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得以缓解。
D. 万历年间,内阁首辅张居正的“一条鞭法”是中国封建社会赋役史上的重大变革,使明政府的财政收入有了显著的增加。
4. 请根据文本简要梳理先秦时期汉族作为一个民族实体的孕育过程。
5. 在百年抗争中,各族人民的血流到了一起、心聚在了一起,共同体的意识空前增强,中华民族实现了从自在到自觉的伟大转变。结合材料,谈谈你对“自在”和“自觉”的理解,并说明我们是如何实现这一伟大转变的。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A.“世界各地民族形成都有一个共同的过程”说法错误,材料第一段只是说“这也许是世界各地民族形成的共同过程”,并未确定表达世界各地民族形成的共同过程。
故选A。
【2题详解】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骄傲的人总是孤独的
哲贵
父亲六十多岁就去世了。父亲每顿能喝一斤白酒,连感冒药也没有吃过,怎么可能跟死亡发生联系?在梅巴丹的记忆中,父亲一直是满头银丝。她觉得父亲生来就是个“白头翁”,父亲这个形象是永恒的,如他的作品一样不朽,她以此为荣。对于梅巴丹来说,父亲突然弃世是个分界线,她的人生由此划分为两段。
父亲一直是沉默的。父亲像一块巨大的木头,对,是一块巨大的木头。虽然父亲像木头一样沉默,但梅巴丹不怵他。梅巴丹从他的眼神看出来,他看她的眼神是柔和而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