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2310字。

  江苏省盐城市五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请按题号顺序在答题卡上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选择题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答案的标号涂黑;非选择题用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作答;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4.考试结束后,请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5.本卷主要考查内容:选择性必修上册+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一单元、第三单元《屈原列传》、古诗词诵读)。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态度,就是应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方法,对周围环境作系统的周密的调查和研究。不是单凭热情去工作,而是如同斯大林所说的那样:把革命气概和实际精神结合起来。在这种态度下,就是不要割断历史。不单是懂得希腊就行了,还要懂得中国;不但要懂得外国革命史,还要懂得中国革命史;不但要懂得中国的今天,还要懂得中国的昨天和前天。在这种态度下,就是要有目的地去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要使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际运动结合起来,是为着解决中国革命的理论问题和策略问题而去从它找立场,找观点,找方法的。这种态度,就是有的放矢的态度。“的”就是中国革命,“矢”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我们中国共产党人所以要找这根“矢”,就是为了要射中国革命和东方革命这个“的”的。这种态度,就是实事求是的态度。“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而要这样做,就须不凭主观想象,不凭一时的热情,不凭死的书本,而凭客观存在的事实,详细地占有材料,在马克思列宁主义一般原理的指导下,从这些材料中引出正确的结论。这种结论,不是甲乙丙丁的现象罗列,也不是夸夸其谈的滥调文章,而是科学的结论。这种态度,有实事求是之意,无哗众取宠之心。这种态度,就是党性的表现,就是理论和实际统一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作风。这是一个共产党员起码应该具备的态度。如果有了这种态度,那就既不是“头重脚轻根底浅”,也不是“嘴尖皮厚腹中空”了。
  (摘编自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有删改)
  材料二:
  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与时俱进是其鲜明品格和理论品质。一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就是马克思、恩格斯以及他们的后继者们不断根据时代、实践、认识发展而发展的历史,是不断吸收人类历史上一切优秀思想文化成果丰富自己的历史。如何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是事关马克思主义永葆生机活力的一个重大问题。在这方面,恩格斯同样作出了重大贡献。在1872年出版的《〈共产党宣言〉1872年德文版序言》中,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不管最近2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我们做工作必须把革命气概和实际精神结合起来,不能单凭热情去做事。
  B.马克思主义的鲜明品格和理论品质是与时俱进的,它是不断发展且开放的。
  C.任何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产物,且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和内容。
  D.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理论,而不是教条主义,因此我们不应该死记硬背。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顶是(    )(3分)
  A.毛泽东认为“不但要懂得中国的今天,还要懂得中国的昨天和前天”,他从横向上指出,只有了解过去才能发展未来。
  B.一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是不断吸收人类历史上一切优秀思想文化成果丰富自己的历史,其中包括习近平等人的思想。
  C.不管时代如何发展,《共产党宣言》所阐述的一般原理依旧是正确的,这些原理的运用并不需要根据历史条件作转移。
  D.列宁认为,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他由此得出社会主义社会比资本主义社会更优越的观点。
  3.下列说法中可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老子》:“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B.《论语》:“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C.《周易》:“凡益之道,与时偕行。”
  D.《礼记》:“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
  4.请简要梳理材料二的行文思路。(4分)
  5.两则材料在论述马克思主义的特点上有何侧重?请结合当下中国实际分析其内在联系。(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文本一:
  砸缸的人
  申平
  哐啷!一声响亮,那口大缸便被砸破了。缸里流出来的,不仅是水,还有千古流传的故事。
  砸缸少年一举成名。
  多少年以后,那位少年已进入老年。在当年被称为西京的洛阳城里,在一处简陋的宅院前,他,又站在了一口缸前。
  这是一口被金纸包裹得严严实实的大缸,是他的老管家背着他,同意人家安放在这里的。安放者什么也没说,只留下一张“门状(名片)”就走了。“门状”上的字也很简单:翰林学士王拱辰。
  王拱辰,他当然知道。这人在仁宗皇帝时代和自己先后中进士,并因在殿试时勇敢说出考试题目他以前曾经做过,被赐“诚信状元”称号。后来曾出使契丹,以学识阻止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