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30000字。
〈记念刘和珍君〉学案
【课标要求】
一、抓住作者感情发展的脉络,理清思路,整体感知文本。
二、概括归纳全文七节的主要内容,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据此理解文章的主题,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分析能力和领悟能力。
三、抓住细节,分析个性。学习刘和珍君等爱国青年渴求真理、勇于斗争、对祖国有高度责任感等优秀品质,领悟鲁迅先生刚正不阿的品格。
四、引导学生挖掘作品中隐藏于具体时空背后的超时空的哲理意义,领略鲁迅杂文的哲理美。

【教材分析】
一、内容简析:
这是鲁迅先生为纪念在“三·一八”惨案中牺牲的烈士而写的一篇感情深沉的记叙文。文中抒情议论的篇幅差不多和叙述一样多。全文共七节,以鲁迅先生在“记念刘和珍”时引发的悲愤的感情为线索,形成一个结构严谨的整体。学习这篇课文,应注意文章的记叙部分,了解文章记念了刘和珍的哪些事迹。要透过作者对刘和珍事迹的叙述,看出刘和珍的为人。同时也不能忽略文章的抒情议论部分,要想想鲁迅先生除了对刘和珍这样的优秀青年表示痛悼之外,还表达了什么感情--有对杀人凶手的揭露,有对帮凶文人的愤怒,也有对庸人的悲哀,还有对苟活者的期望。
  全文没有详细介绍刘和珍的生平,也没有评写惨案的本身,而是从追悼会写起,抓住一些细节来抒发感慨,边叙边议,抒发了作者自己的激越、悲愤的感情,其中不少警句发人深省,给人以极大的启示。
二、特点提示:
简练的叙事,深刻的议论,强烈真挚的抒情,三种表达方法完美地结合,是本文的最大特点。这在上面的“课文简析”中已作了概括的分析。其次,这篇文章的语言具有深刻的哲理意味,充满诗情,有许多精辟的警句,感人至深,意蕴深邃,体现了哲理和诗情的和谐统一。还有一点要特别注意,作者对刘和珍形象特征的叙述是“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文中先后出现五次之多。“我……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我还有要说的话”,“我说不出话”,“我实在无话可说”等语句在文中反复重叠出现,深切地表达了对刘和珍的崇敬和对死难烈士的悲愤之情,感人至深。
三、课文内容说明:
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记念刘和珍君》的内容,其实是述评“三一八”惨案。
读这篇课文,只要分析一下鲁迅的笔触涉及哪几个方面,概括一下鲁迅对每一方面表达了什么感情,就不难整体把握全文内容了。
鲁迅笔触涉及反动势力、爱国青年和处在中间状态的所谓“庸人”,对这三类人分析得十分清楚、全面。
反动势力包括段祺瑞执政府(或称“当局者”)和“几个所谓学者文人”(或称“有恶意的闲人”“流言家”),当然也提到“惩创学生”的“八国联军”,并提到“中外的杀人者”,但是本文的锋芒主要指向段政府和流言家。
爱国青年,鲁迅突出了刘和珍,还提到杨德群、张静淑和“四十余被害的青年”,再扩大一点是数百死伤者,再扩大一点是请愿的群众。
处在中间状态的“庸人”,鲁迅又称他们是“无恶意的闲人”。
作者的立场、观点和态度是非常鲜明的。他愤怒地控诉段政府虐杀爱国青年的暴行,痛斥走狗文人下劣无耻的流言,无比沉痛地悼念刘和珍等遇害青年,奉献他的悲哀和尊敬,一方面告诫爱国青年要注意斗争的方式,另一方面颂扬“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的勇毅,激励人们“更奋然而前行”。
“奋然而前行”的目标是什么呢?看看作者对旧世界的批判就知道了。“我只觉得所住的并非人间”,这世界是“似人非人的世界”,诅咒“这样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很显然,鲁迅的理想是一个新的世界。作者痛心于我们民族的“衰亡”,痛心于衰亡民族的默无声息,他渴望“爆发”,呼唤“爆发”,用“血战”去消灭黑暗势力,开辟一个新的世界。
2.注意巧妙的切入角度。
鲁迅对“三一八”惨案的述评,切入的角度选得好。这个角度就是纪念刘和珍。写刘和珍正义感和责任感,反复写她的“微笑”“和蔼”。这可以一当十,侧面表现请愿群众的群体形象,让人了解,这是一批怎样可爱的青年。段政府杀害的就是这样一批可爱的青年,流言家诬蔑的就是这样一批可爱的青年,其凶残下劣便不言而喻,什么“暴徒”,什么“受人利用”,无耻谰言都不攻自破。写刘和珍遇难,用了一系列特写镜头,枪弹的攒射、大棍的挥舞,历历在目;在弹雨中互相救助的情景也历历在目。这样的特写镜头远比全景式的描写更为细致,能使人想见这场发生在段祺瑞执政府前的惨案的全景。写刘和珍,写北京女子师范大学的追悼会,写程君的话,又真切反映了惨案之后正义的人们怎样深切地悼念死难者。
3.分析课文篇章结构。
要理清总体思路,先要分析篇章结构。
全文七个小节,作者已经标明。七个小节之间的联系当然都很紧,但是程度有所区别。第三、四、五节是“记念”的主体,第一、二节说明要为刘和珍君写一点东西的缘由,第六、七节探求这一次死伤对于将来的意义。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