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010字。
实迷途其未远 觉今是而昨非
——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三单元《复活(节选)》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通过细节揣摩玛丝洛娃和聂赫留朵夫的内心,尤其是聂赫留朵夫心灵的变
化,了解“心灵辩证法”。
2.探究 “复活”的内涵,理解作者在作品中寄寓的真挚情感、深刻思想和
创作意图,了解“托尔斯泰主义”。
3.思考社会背景对人物性格命运的决定性作用,探索各地不同的民族文化和
社会历史风貌。
二、重点难点
体会托尔斯泰对人生、人性的思考,对人类道德和价值的不断追求,学习联
系社会现实就人性与道德展开深入探讨
三、教学方法
批注法、讨论法、提问法、小组合作法等
四、学习过程
【导入】
一、总结阅读,回顾导入
通过前一个课时的学习,我们知道玛丝洛娃和聂赫留朵夫在监狱里相认了,
感受到了聂赫留朵夫心理变化的过程,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深入探究 “复活”
的内涵。
【新知学习】
任务二 探究“复活”的内涵。
活动一:辩一辩
1
1.聚焦课文后半部分,玛丝洛娃要男主人公动用金钱权力帮自己开释,聂赫
留朵夫能够拯救玛丝洛娃吗?
点拨:推断 1——可以拯救
推断 2——不能拯救
【设计意图】玛丝洛娃的复活越是艰难,越能体现聂赫留朵夫人性复苏的可
贵和道德自我完善的力量。
活动二:析一析
2.面对着自甘堕落、精神麻木的玛丝洛娃,聂赫留朵夫为什么那么痛苦?
点拨:
聂赫留朵夫身上寄托了作者的理想,“复活”了的既是聂赫留朵夫,也是玛丝洛娃,还有同是贵族的托尔斯泰。
“托尔斯泰主义”是俄国著名文学家列夫•托尔斯泰重要思想的结晶。一方面,它体现为对现实的无情批判;另一方面,它宣扬了赎罪、拯救灵魂、“道德自我完善” “不以暴力抗恶” 等观点,这是一种属于托尔斯泰自己的宗教“博爱”思想。
【设计意图】理解作者主张通过道德的自我完善,寄托于宗教,寄托于“博
爱”忏悔来改变世界的创作思想。
3.列夫•托尔斯泰说“所有人身上同时存在着两个人。一个是精神的人,他
所追求的是那种对己统一的幸福;一个是兽性的人,他一味追求个人幸福,并且
为了个人幸福不惜牺牲全人类的幸福。” 聂赫留朵夫和玛丝洛娃的“复活”,是
精神的人战胜了兽性的人,道德的人战胜了非道德的人,对此你有什么感想,请
以“人性与道德”为话题,写一段文字,谈谈你的感想。
参考理解:
人性是在一定社会制度和历史条件下人的本性,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