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1930字。
高2023级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试题
本试卷共8页,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试卷自己保管好。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性文本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
“双减”:认知更新、制度创新与改革行动
朱益明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教育改革与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关于教育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先后出台了一系列重大教育改革发展的政策文件,彰显出了前所未有的改革决心与力度,产生了巨大社会反响。之所以引起如此关注与影响,在于“双减”直面了当下青少年教育与成长的困境,是对深化教育领域改革的直接表达。
实行“双减”要建立创新的综合治理体系。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治理和管理一字之差,体现的是系统治理、依法治理、源头治理、综合施策。”这一论述同样适用于“双减”任务,推进“双减”需要和谐与多元的合作伙伴关系,要注重建立政府与学校、校外培训机构、家庭等之间相互信任的伙伴关系,而不只是上下级的领导与被领导关系,更不是“博弈”的“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应付与迎合,而应是“互动”的“政策”与“对策”相互促进的教育实践创新运动。
首先,要在理论上深入研究“双减”综合治理的关键性问题。从“学业”“负担”“压力”“教育”与“发展”等关键词入手,运用现代教育理论界定学业负担(或者压力)是什么,其本质又是什么,在实践上,“学业负担”有哪些表现,不合理之处又有哪些,进而深入研究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很显然,学业负担(压力)不只是涉及学科数量、教学课时、在校时间和课外作业量等因子,还涉及教育、学校、教师对于学生的要求与期待,涉及到学生个体对于学校(教育)与学习的态度与感受、家长对于学生教育与学习期望与行动以及整个社会对于教育的认知和理解等多方面,总之,理论上梳理出学业负担综合治理的相关因素及其逻辑关系非常必要。
其次,按照“全面依法治国”要求实施“双减”综合治理。将“双减”综合治理与国家教育现代化理念、原则、目标等挂起钩来,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教育根本问题相联系,尤其要与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提出的“在六个方面下功书夫”要求相联系,以学生在教育与学习中是否“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作为依据。很显然,实施“双减”要逐步进入常态化的法治轨道,要将《双减意见》逐步转变为“双减”的法律法规,使教育与培训步入教育现代化体系。
第三,科学建构“双减”综合治理机制。“双减”要有整体把握与布局,更要有各地因地制宜的行动对策。“双减”要有多维指标、多元方法、多个对象和多方参与,有系统性的数量与证据为依据,而不是简单的个案或者只是主观感受。“双减”综合治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科学“双减”必须有系统思维,这就是:在治理执行上,要考虑多方协同参与,整合教育内外力量,关注学校内外的区别与关联,实现教育与社会之间的互动与共振;在治理方式上,实现管理、督导、指导、引导等多样化整合,将“双减”综合治理发展成为发展素质教育、加快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出台的一系列重大教育改革发展的政策文件,是“双减”政策出台的根本原因。
B.只要从理论上梳理出学业负担综合治理的因素和关系,就能解决“双减”综合治理的关键性问题。
C.按照“全面依法治国”要求实施“双减”综合治理,就意味着要将“双减”纳入常态化的法治轨道。
D.“双减”就意味着要加强对校外辅导机构的监管,通过制定严格准入制度等措施规范其办学行为。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推进“双减”需要建立和谐与多元的合作伙伴关系,是一种“互动”的教育实践创新运动。
B.科学“双减”必须有系统思维,指的就是在治理执行上实现教育与社会之间的互动与共振。
C.“双减”有待于进入常态化的法治轨道,并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才能强化其综合治理。
D.精准实施“双减”综合治理,需要关注运行机制、技术手段等各种因素以及各种外部环境。
3.下列选项,最能全面而准确概括原文主要观点的一项是(3分)
A.“双减”直面当下青少年教育与成长的困境,所以说它是对深化教育领域改革的直接表达。
B.要从理论研究、法律法规、科学机制、规制管控等多方面为“双减”政策的实施保驾护航。
C.“双减”需要科学分析、即时预报,需要关注外部环境,最终形成“双减”综合治理合力。
D.实行“双减”要建立创新的综合治理体系,需建立和谐与多元、相互信任的合作伙伴关系。
4.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证结构。(4分)
5.有人认为“双减”政策发布以来,“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往往流于形式,很难管控,并没有真正减轻学生学业负担。请根据文章内容,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6分)
(二)文学类阅读-单文本(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故都的秋
郁达夫
(1)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2)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混混沌沌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