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8130字。

  湖北省武汉市常青联合体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2024年1月24日    试卷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论雅俗共赏
  朱自清
  陶渊明有“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的诗句,那是一些“素心人”的乐事,“素心人”当然是雅人,也就是士大夫。这两句诗后来凝结成“赏奇析疑”一个成语,“赏奇析疑”是一种雅事,俗人的小市民和农家子弟是没有份儿的。然而又出现了“雅俗共赏”这一个成语,“共赏”显然是“共欣赏”的简化,可是这是雅人和俗人或俗人跟雅人一同在欣赏,那欣赏的大概不会还是“奇文”罢。这句成语不知道起于什么时代,从语气看来,似乎雅人多少得理会到甚至迁就着俗人的样子,这大概是在宋朝或者更后罢。
  宋朝不但古文走上了“雅俗共赏”的路,诗也走向这条路。胡适之先生说宋诗的好处就在“做诗如说话”,一语破的指出了这条路。自然,这条路上还有许多曲折,但是就像不好懂的黄山谷,他也提出了“以俗为雅”的主张,并且点化了许多俗语成为诗句。实践上“以俗为雅”,并不从他开始,梅圣俞、苏东坡都是好手,而苏东坡更胜。据记载梅和苏都说过“以俗为雅”这句话,可是不大靠得住;黄山谷却在《再次杨明叔韵》一诗的“引”里郑重的提出“以俗为雅,以故为新”,说是“举一纲而张万目”。他将“以俗为雅”放在第一,因为这实在可以说是宋诗的一般作风,也正是“雅俗共赏”的路。但是加上“以故为新”,路就曲折起来,那是雅人自赏,黄山谷所以终于不好懂了。不过黄山谷虽然不好懂,宋诗却终于回到了“做诗如说话”的路,这“如说话”,的确是条大路。
  雅化的诗还不得不回向俗化,刚刚来自民间的词,在当时不用说自然是“雅俗共赏”的。别瞧黄山谷的有些诗不好懂,他的一些小词可够俗的。柳耆卿更是个通俗的词人。词后来虽然渐渐雅化或文人化,可是始终不能雅列诗的地位,它怎么着也只是“诗余”。词变为曲,不是在文人手里变,是在民间变的;曲又变得比词俗,虽然也经过雅化或文人化,可是还雅不到词的地位,它只是“词余”。一方面从晚唐和尚的俗讲演变出来的宋朝的“说话”就是说书,乃至后来的平话以及章回小说,还有宋朝的杂剧和诸官调等等转变成功的元朝的杂剧和戏文,乃至后来的传奇,以及皮黄戏,更多半是些“不登大雅”的“俗文学”。这些除元杂剧和后来的传奇也算是“词余”以外,在过去的文学传统里简直没有地位;也就是说这些小说和戏剧在过去的文学传统里多半没有地位,有些有点地位,也不是正经地位。可是虽然俗,大体上却“俗不伤雅”,虽然没有什么地位,却总是“雅俗共赏”的玩艺儿。
  “雅俗共赏”是以雅为主的,从宋人的“以俗为雅”以及常语的“俗不伤雅”,更可见出这种宾主之分。起初成群俗士蜂拥而上,固然逼得原来的雅士不得不理会到甚至迁就着他们的趣味,可是这些俗士需要摆脱的更多。他们在学习,在享受,也在蜕变,这样渐渐适应那雅化的传统,于是乎新旧打成一片,传统多多少少变了质继续下去。前面说过的文体和诗风的种种改变,就是新旧双方调整的过程,结果迁就的渐渐不觉其为迁就,学习的也渐渐习惯成了自然,传统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素心人”文中是指包括陶渊明在内的雅人士大夫。
  B. “皮簧戏”文中是指以音乐为主、戏词粗俗、难以雅化的一种戏曲。
  C. “新雅人”文中是指新时代来自民间又走向民间深受欧化影响的新知识阶级。
  D. “通俗化”文中是指抗战后提出的具有开始转向大众化性质的文学运动口号。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赏奇析疑”与“雅俗共赏”有区别,前者是雅人雅事,后者是雅人俗人共同之事,二者“赏”的文章可能有所不同。
  B. 词和曲都来自民间,都可“雅俗共赏”,后来也都渐渐雅化或文人化,但始终词不能雅到诗、曲不能雅到词的地位。
  C. 无论“雅俗共赏”还是“以俗为雅”“俗不伤雅”中,都是以“雅”为主的,俗雅的交锋后,文言、雅言的传统并未改变丝毫。
  D. 作为“雅俗共赏”的作品,《西厢记》和《水浒传》写出了人之常情,表现出的那种快感、趣味是俗人和雅人在人情上的交点。
  3.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文不好懂 黄山谷率先提出并实践“以俗为雅”的口号,走上“雅俗共赏”的路,但又说“以故为新”则让路曲折起来。
  B. 俗讲、说书、平话、杂剧和戏文等多半是些“不登大雅”的“俗文学”,“俗”却总能“不伤雅”,没地位却总能“雅俗共赏”。
  C. 词曲中的文辞被文人雅化,但最终却没能达到诗的地位,原因就在于文辞原是无关轻重的,音乐性太重使文人不能完成雅化。
  D. 十九世纪二十世纪之交的新时代为我们带来了新文化,新文化产生了新的知识阶级,这一知识阶级渐渐跟统治者拆伙而走向民间。
  4. 宋朝诗词走上“雅俗共赏”的路,具体的表现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5. 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流传千古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分析。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C.“是指新时代来自民间……的新知识阶级”不正确,从原文“包括了更多的从民间来的分子”看,这些新雅人并不是全部来自民间。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C.“文言、雅言的传统并未改变丝毫”不正确,从原文“传统多多少少变了质继续下去”“传统的确稍稍变了质”看,选项“未改变丝毫”的说法太绝对。
  故选C。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天地再造
  孙皓晖
  父亲把和自己相伴了几年的忠犬大黄留给了苏秦,就走了。
  父亲一走,苏秦立即脱光膀子干起活儿来。昨夜情景,已经使他一路上对家的思念化为乌有,温情的梦幻在那一刻突然地破碎了,断裂了。要不是木讷深远的老父亲,他肯定会愤然离家自己闯荡去了。大嫂与妻子的冷漠与嘲笑残酷地撕碎了自己梦幻的那一刻,他就打定了主意——远远离开自己原先的华贵的瓦釜书院,离家苦修,再造自己。
  第一件事,就是在这断垣残壁上结一间能够遮风挡雨的草庐。
  他一头钻进齐腰深的荒草中,拣细密的茅草一撮一撮地拔了起来。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