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6150字。
广东省河源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论语》中孔子的正义观主要是通过“道”“义”“礼”等词表现出来的。与柏拉图相似,孔子在讨论“道”“义”“礼”等有关正义的问题时,也既包括君子个人道德方面的正义,又涵盖诸侯国政权合法性方面的正义。他认为,当君子都以“义”作为做人行事的原则,处处不违背“礼”时,有“道”的社会才能够建成。这与柏拉图从个人正义能够推广到城邦正义的观点是一致的。
个人伦理方面,孔子认为,人是有等级的,而有道者和无道者、君子和小人、士和鄙夫等是最简单最明显的等级划分。阶级之间并非不能流动,而是“就有道而正焉”,到有道之人那里可以匡正自己。“义”是君子为人处世的根基,“君子义以为质”(《论语•卫灵公》),“君子义以为上”(《论语•阳货》),然后才能在行为上表现出“礼”,遵守符合其身份地位的行为规范。如果做到了“义”,那么就遵从了人之本体的正当性,便实现了个人的正义了,正是“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同时,君子要注意去遵从“道”的要求,以“道”作为修身立世的信仰,“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论语•卫灵公》)。
到了国家层面,孔子将国家区分为有道之邦和无道之邦。而“邦有道”和“邦无道”的划分依据就是“邦有道,礼乐征伐自天子出;邦无道,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论语•季氏》),也就是,符合正义的国家,其制礼作乐、兴兵攻伐都由天子来定夺,而不符合正义的国家则由诸侯来定夺。可以看出,孔子所谓的“正义”是基于秩序之上的,符合“礼”的要求才具有合法性。孔子对于政权正义性和合法性的思考尤其体现在他对圣人德政的肯定与赞扬中。而这种“有道”需要通过因袭三代“礼”之精华来达到:“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韶》《舞》。”(《论语•卫灵公》)有道的统治者“为政以德”,不仅以德得天下,更是以德治天下。在《论语•泰伯》篇中,孔子盛赞尧:“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盛赞舜、禹:“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可以看出,统治者是否具有足够的德性也是孔子判断国家是否符合正义的重要指标。
(摘编自王菁菁《柏拉图与孔子的正义观:比较与启示》)
材料二:
孔子在《论语•季氏》中提出“均、和、安”的思想:“……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我们认为,根据“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三者之间的有机联系,《论语•季氏》原文可为:“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和,不患倾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孔子与柏拉图的相似点在于,他们谈论的正义既包括君子个人道德方面,又涵盖诸侯国政权合法性方面。
B. 孔子认为在个人伦理方面,“义”是立身处世的根基,“礼”是行为的规范,“道”是修身立世的信仰。
C. 作者根据“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的有机联系,将《论语•季氏》原文重新组合,把“均”放在了首位。
D. 孔子在“和”的基础上提出人口数量问题,并认为人口多寡不会威胁到“和”,但人口质量会威胁到“和”。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由“邦无道,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可知,孔子认为如果诸侯带兵出去打仗,是不符合正义的,因为这种行为打破了秩序。
B. 统治者是否具有足够的德性是孔子判断国家是否符合正义的重要指标,因此获得孔子赞扬的统治者很可能在德政方面比较突出。
C. “均”要求财富分配“各得其分”,以此缩小贫富差距,体现社会公平,但“各得其分”不意味着照顾懒惰,否则也是不公。
D. 作者认为孔子观点中“均”为基、“和”为贵、“安”为重,说明如果没有了“均”这个基础,“和”与“安”都无从谈起。
3.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第二段观点的一项是( )
A. 见利思义,见危授命。——《论语•宪问》
B. 道不同,不相为谋。——《论语•卫灵公》
C. 修己以安百姓。——《论语•宪问》
D.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卫灵公》
4. 请根据材料二第二段,将概念填入相应的方框内,完成梳理概念关系的图表。
5. 请简要概括两则材料的论证思路。
【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 理解和分析能力。
D.“并认为人口多寡不会威胁到‘和’”错误,原文“但孔子并不担心人口多寡而威胁到‘和’”可知人口多寡会威胁到和,但是孔子不担心人口多寡,更担心人口质量。
故选D。
【2题详解】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福贵(节选)
赵树理
有一年秋后,老万的亲家说福贵偷了他村里人的胡萝卜,罚了二十块钱,扣在他村村公所。银花去求老万说情。老万觉着福贵的四亩地虽交给了自己,究竟还没有倒成死契,况且还有两座房,这闲事还可以管管,便对银花说:“你回去吧!家倒累家,户倒累户,逢上这些子弟,有什么办法?”人放回来了,四亩地和三间堂房,死契写给了老万。老万和本家一商量,要教训这个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