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3770字。
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入学考试语文试题
满分: 150 分 时间: 150 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 (35分)
(一) 现代文阅读Ⅰ (本题共5小题, 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 中华传统法律文化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法律精神和制度品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我们的先人们早就开始探索如何驾驭人类自身这个重大课题, 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了自成体系的成文法典,汉唐时期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法典。我国古代法制蕴含着十分丰富的智慧和资源, 中华法系在世界几大法系中独树一帜。 ”
经过长期发展演进,中华法系显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力和中华法制文明的深厚底蕴,凝聚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智慧,有很多优秀的思想和理念值得传承和弘扬。 我国是世界上文明发展很早的国家之一, 法制文明的历史源远流长。法律制度作为文物典章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华文明史上大放异彩。早在公元前 21 世纪的夏代便产生了习惯法, 夏朝之后的殷商进一步发展了奴隶制法律制度,至西周臻于完善。 夏商周三代法制的发展, 尤其是西周的礼乐刑罚制度,为中国封建制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春秋战国时期, 法家主张“以法而治”,战国时期李悝的《法经》创新封建法典体制。 西汉时形成的汉律60 篇, 两汉沿用近 400年。 唐太宗以奉法为治国之重, 一部《贞观律》蔚为大观。 在《贞观律》基础上修订而成的《唐律疏议》, 成为中华法系代表之作。
汉唐诸代君臣和思想家熔礼义刑德于一炉,使中国封建法制呈现出国法、天理、 人情融合的鲜明特色。 隋唐时, 中华法制文明逐渐定型与完备,中华法系日臻成熟。 “以礼入法, 得古今之平”的《唐律疏议》,以其完备的体例、严谨而丰富的内容成为封建法典的范本,在中华法制文明发展史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对后世立法产生深刻影响。不仅如此, 《唐律疏议》的基本原则和具体制度还超越国界,成为不少国家学习的范本。
与大陆法系、英美法系、伊斯兰法系等不同,中华法系是在我国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 显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力和中华法制文明的深厚底蕴。在内涵和外延上, 中华法系与中华传统法律文化是相通的。它体现着中华传统道德、政治、 哲学、伦理等理念,强调修身、 齐家、 治国、 平天下,又寻求自然与社会秩序的和谐。
礼法结合是中华法系的重要特征。 中国古代注重教化, 反对“不教而诛”。 “礼禁未然之前, 法施已然之后”,礼法并重、 隆礼重法方为治国之良策。 出礼入刑、 隆礼重法,是中华法制文明的独特智慧。
中华传统法律文化主张“天下无讼” “以和为贵”, 崇尚人际和谐的社会环境。 以无讼为有稳,通过道德教化劝民止讼:坚持官府调解和民间调解并行,通过定分止争促民息讼,从而实现和睦无争、礼义有序的社会状态。无讼与和谐体现着中华传统法律文化的一种价值取向。
明德慎罚是从西周时期就形成的思想。 明德就是倡导敬德、保民,慎罚就是主张刑罚得中,实施德教德治,刑罚适中宽缓。 “德主刑辅”的思想在西汉时期确立,强调“厚其德而简其刑”。唐代主张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 治理国家和社会要把德礼教化与法律惩罚结合起来,德礼教化为根本,法律惩罚是辅助。
(摘编自夏锦文《中华法制文明具有深厚底蕴和独特魅力》)
材料二:
历史是最好的老师。经过长期发展,我国古代在社会治理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和智慧, 构建起一系列法律制度, 以保障社会安全、应对风险灾害等,展现出强大的制度建设能力。
援法断罪、 罚当其罪, 是中国传统法律制度的一个鲜明特点。 古代社会依据案件的严重程度、不同性质,采取不同处理方式。官府往往集中力量处理重大刑案,而将其他纠纷放至地方自理或民间调处。在处理重大刑案时,要求官员严格引据成文法,涉及重刑必须经过上报文牍和逐级复核程序,适用错案严格归责的处分规则,这体现了对法律及其执行过程的充分重视。 在这方面, 历代律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
A. 在探索如何驾驭人类自身这一课题的过程中,中华传统法律从无到有,再到发展较完备,中华法系成为独树一帜的法律体系。
B. 作为文物典章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法律制度先后涌现出西周礼乐刑罚制度、汉律、《贞观律》等典型代表。
C. 无讼在维持中国传统社会和谐稳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对百姓长期进行道德教化即可实现“天下无讼” 。
D. 古代官府往往集中力量处理重大刑案,在处理重大刑案过程中对错案严格归资等做法,客观上保证了刑事大案判决的公正性。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 我国法制文明的发展历史十分悠久, 产生于 4000 多年前的夏代的习惯法, 已经是当时自成体系的成文法典。
B. 《唐律疏议》可以体现国法、天理、人情三者融合的特点, 它不仅在中国有重要影响,在国外也是不少国家学习的法典范本。
C. 从“明德慎罚”到“德主刑辅”再到“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的变化中可知,随着历史发展, 刑罚在社会中的作用越来越小。
D. 《春秋》等儒家经典被引入到古代案件审理中, 在缓解法律严苛的同时, 也实现了罪罚相当、 礼法平衡。
3. 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3分)
A. “国无常强,无常弱。 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 ”
B. “法, 国之权衡也,时之准绳也。 权衡所以定轻重,准绳所以正曲直。 ”
C. “法令者, 所以抑暴扶弱, 欲其难犯而易避也。 ”
D. “诸断罪皆须具引律、 令、 格、 式正文, 违者笞三十。 ”
4. 请简要分析材料一在论证上的特点。 (4分)
5. 结合两则材料,谈谈中华传统法制文明对当今社会的积极意义有哪些。 (6分)
(二) 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背山的姑娘
冯积岐
那年, 正值绿肥草壮,朋友撺掇,我爬了一次南宫山。 游人不多。 我和朋友走走停停,走了将近一半路程,到了一个平坦处,我们准备坐下来休息,这时只见一个背着背篓的姑娘朝我们走来。她的左手按在背篓“绊儿”的下半部处, 右手提着一个“ T”形拐杖——我知道, 它是用来在歇息时支撑背篓的。随着一股浓重的汗味儿,姑娘来到我和朋友旁边,她把手中的“T”形木拐杖支在背篓底下, 站直身子。 我见识过的挑夫, 都是爷们儿,谁家的姑娘,来这里背山?
出于好奇, 我朝姑娘跟前走了走,她抬头看了我几眼,一笑: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