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8220字。

  江西省新八校2024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
  考试时长:150分钟  总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真实性是信息的基本属性,也是整个媒体报道的首要原则。真实是信息存在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媒体的信用所在。失去真实,信息就失去生命,媒体就失去受众。1948年通过的《联合国际新闻信条》第一条就对真实提出要求:“报业及其他新闻媒介的工作人员应尽一切努力,确保公众所接受的信息绝对准确,不能任意扭曲事实,也不可以故意删除任何重要的事实。”不管时代如何变化,捍卫媒体信息真实是项永不竣工的工程。
  当下社会,信息过载,每天有海量信息生产、发布、传播,信息泛滥不免泥沙俱下,真假混杂。为什么有些媒体报道不想失实却失实了?为什么有些媒体故意说假话、发布失实信息?这就要从信息的生产、传播、受众等多维度、多链条进行考量。从信息生产传播的过程看,主客观因素的叠加造成信息失实。第一,媒体的功能定位影响信息真实。西方有一个颇为流行的新闻定义: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在这些人看来,只要能带来轰动效应、换来经济效益就是新闻。这种经济至上的新闻观,追求新闻商业化和娱乐化,图的是利而不是新闻真实性,信息失实是自然而然的事;第二,媒体人的主观意志影响信息真实。从采访写作的角度看,新闻是以最快速度对读者感兴趣的事实进行有选择地报道。新闻的这种“选择”不同程度地体现了媒体的立场、编辑的好恶,也包括媒体人自己的意见甚至是偏见。在美国新闻学教授汤玛斯•伯纳看来,“新闻是根据事实写的,但本身并不代表真相,不是记者对某件事情的客观描述,尽管记者试图要使他的作品看上去很客观、公正和平衡。”虽然信息产生于客观现实,但媒体写什么、不写什么、怎么写、如何选材立意、怎么传播,都带有媒体人的个人主观意志、政治倾向、情绪爱好。所以,对于同一个事件的报道,一个记者一个写法,一家媒体有一家媒体的风格和侧重点。记者在报道中都自觉不自觉地表达对信息的看法意见,流露个人的情感,很容易让“意见”变成新闻事实,让情感控制受众,这就损害了信息的真实性;第三,客观因素影响了信息真实。受客观条件限制,媒体记者没有能力采访到事实的全部真相,不能对事件作全过程、全细节的报道,只能报道事实的局部或者片段。同时,媒体所处地区的舆论环境、文化氛围、幕后商业操作程度、编辑的知识结构、意识形态以及社会上的各种诱惑、权力干预、人情左右等诸多因素,都会让信息真实打折扣。
  追名逐利的自媒体的泛滥,更让假信息甚嚣尘上。在人人都是自媒体的时代,舆论监管部门对自媒体信息失实行为的监控处理很难做到全覆盖、全天候、零容忍。部分自媒体为了吸引眼球,不惜夸大事实、制造谣言,达到“吸粉”的目的,因为越是夸大的、负面的、失实的信息越能带来点击量、转发量、粉丝量、流量,最后变现成现金量,谣言、假信息比真信息传播力更强,更能快速给不良之人带来隐患。媒体传播理论研究显示,假信息的传播速度比真信息快6倍,传播力超强,并且假信息被转发的概率要比真信息高70%;假信息的转发量很高,很容易就能达到10万+。
  受众对新闻接纳和理解水平影响对信息真实性的判断。德国社会学家阿多诺说:“从来没有天生的大众,只有被媒体制造出来的大众。”类似的社交媒体也声称“自己不生产内容,只是内容的搬运工”,其实受众受媒体的影响很大,媒体通过制造社会的中心议题引导社会舆论。人们通过媒体获得的信息,在头脑里形成的画面,这种画面由于受众的偏见、不关注和无知,往往是扭曲的、不完整的。在收到失实信息或谣言后,一些受众变成传播者,对失实信息进行再度传播。
  (摘自郇存瑞《媒体信息“失实症”探因及防治策略》)
  材料二:
  新闻真实是新闻的特性之一,指新闻报道必须以事实为基础,符合客观实际,也指新闻报道忠于实际的性质和程度,新闻报道中的每一个具体事实必须合乎客观实际。新闻真实的具体层面包括三个方面:
  (1)具体真实:是新闻真实性的最低要求。指对具体的客观事实作真实的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真实是媒体报道的第一原则,是信息的生命,媒体报道一旦失去真实性,就失去了受众,也失去了信用。
  B. 如若媒体秉持经济至上的新闻观,追求新闻商业化和娱乐化,唯利是图,其报道的新闻也不具备真实性。
  C. 尽管媒体人试图让新闻报道看上去像客观描述,但受媒体人主观意志的影响,绝对的真实是不存在的。
  D. 当下社会,人人都是自媒体,这给舆论监管部门监控处理自媒体信息失实行为带来极大 困难与挑战。
  2. 根据材料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中引用《联合国国际新闻信条》内容是为了说明媒体报道信息真实的重要性。
  B. 有些媒体报道不想失实却失实是因为信息真假难辨,也有些媒体是故意而为之。
  C. 谣言、假信息虽能快速地给追名逐利的自媒体带来实惠,却会对社会造成危害。
  D. 无论是新闻的总体真实,还是新闻的本质真实,其要求都高于新闻的具体真实。
  3. 下列不属于影响媒体报道真实性的主观因素的是(   )
  A. 重庆万州公交车坠河事件中,部分新闻媒体为了博取流量而过分强化女司机的身份,导致该女司机惨遭声讨。
  B. 媒体炮制了“鄂牌车车主因新冠去世未挪车”假新闻,使得受众成为部分自媒体获取“眼球经济”的牺牲品。
  C. 由于记者相关素养不足和权威媒体犯常识性错误,疫情期间“双黄连口服液能防病毒”的假新闻引发抢购潮。
  D. 在意识形态主导下,西方媒体想方设法唱空抹黑中国:每周一三五鼓吹中国崩溃论,二四六鼓吹中国威胁论。
  4. 在新媒体环境下,捍卫、维护新闻真实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请结合材料一谈谈如何才能捍卫媒体信息真实。
  5. 有人说,我们这样的大国,如果有谁专门收集阴暗面,每天在报纸上登一百条,容易得很!虽然其中每一条可能都是真实的,但如果就此认为中国社会阴暗丑陋,进而得出“社会主义在中国行不通”的论断,那就不真实了。请结合材料二相关论述,分析这样说的理由。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B.“其报道的新闻也不具备真实性”错误,原文表述为“图的是利而不是新闻真实性”,意思是“不图新闻的真实性”,不代表他们报道的新闻不具备真实性。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B.“不想失实却失实是因为信息真假难辨”中原因表述以偏概全。“不想失实却失实”的原因论述在后文,即“信息的生产、传播、受众等多维度、多链条”的原因,而非仅仅是信息真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码头(节选)
  红日
  那天早晨,老麻在市亭里吃了一碗“猪红”。猪血随着老麻的一声咳嗽从食管里倒灌出来了。走向码头,来到船上,老麻安慰自己,这是一声很自然的咳嗽,几滴很正常的猪血,并非什么凶兆。当老麻刚刚做通自己的思想工作,稳定了情绪,对岸有人用本地话喊了一声:开船!这个充满磁性的男声,音域宽阔音调高亢,具有很强的穿透力,不但老麻听见了,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