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6860字。
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城区七校联考
九年级语文试题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友情提示:请认真作答,把答案准确地填写在答题卡上
【任务一】品自强不息哲理
一、积累与运用(25分)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清华大学的校训,很多人视它为自己一生的 ① (zhēn)言。“自强不息”一词出自《周易》,书中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古人认为,天体恪② 守自身本性运行,刚健有力,永不停息;君子也应当勤勉不懈,奋发进取。除《周易》之外,亦有多部史(jí) ③ 用自强不息一词来勉励自己或是教诲 ④ 自己的晚辈。也正是一代代炎黄子孙传承和 这样的精神,才使得我们中华民族的灿烂文明能够源远流长。
如何做到自强不息?首先在学习和生活中,我们只有自强不息,不懈努力,才能取得成功。其次,提高创新思维能力,树立创新意识,亦是自强不息精神的应有之义。最后,自强不息的精神也是与公而忘私的思想联系在一起的。
1. 按要求作答。(7分)
(1)根据语境,写出①③处的汉字,给②④处加点字注音。(4分)
① ② ③ ④
(2)填入上文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 笃行 B. 践行 C. 履行 D. 传达
2. 文段中划“ ”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正,将正确的句子写在横线上。(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几位同学研读和梳理了九年级上册的古诗文,绘制了一棵“自强不息”君子树,请在横线处补充上合适的古诗文。(10分)
4.自强不息的背后,是一个人对自己国家和民族所表现出来的家国情怀,《艾青诗选》也体现了这一主题,请举出具体篇目,结合作品内容,分析作品是如何体现自强不息的。(5分)
【任务二】悟登高望远情怀
二、古诗文阅读(24分)
阅读下面古诗文,探究古典意象“登高望远”,完成5—10题。
“登高望远”意象探究卡
【课内阅读篇目】
咸阳城东楼
唐 许浑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课外链接材料】
【材料一】
登高
唐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材料二】
重修望海楼记
范敬宜①
予先祖范文正公曾为西溪②盐官,而滕子京为泰州海陵从事,尝把酒赋诗,以相酬酢。公有“君子不独乐”等句,其“先忧后乐”之意,已呼之欲出。历二十余载,乃有《岳阳楼记》问世,发浩音于四海、振遗响于百代。
城东南有楼,名曰望海,始建于宋,为一郡之大观。历代名贤,多唱和于此。故前人称斯楼为“吾邑之文运命脉”,洵非虚语。元明以降,兵连祸结斯楼屡建屡毁不胜其叹。岂楼之兴废,或亦有关国运之盛衰乎?今逢盛世,遂有重修望海楼之举。
予登乎望海一楼,凭栏远瞩,悄然而思:古之海天,已非今之目力所及:而望海之情,古今一也。望其澎湃奔腾之势,而思何以应之:望其浩瀚广袤之状,而思何以敬之;望其吸纳百川之广,而思何以效之。嗟夫,望海之旨大矣,愿世之登临凭眺者,于浮想之余,有思重建斯楼之义。是为记。
[注]①范敬宜:范仲淹二十八世孙。②西溪:盐城东台境内。
5.下列对《咸阳城东楼》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此诗是许浑登上咸阳古城楼观赏风景的即兴之作,此时唐朝已处于风雨飘摇之际。
B.首联扣题,抒情写景。一个“愁”字,奠定了全诗的基调,笔触低沉,触景生情。
C.颔联写晚眺近景,寓意深远,此联常用来比喻重大事件发生前的紧张气氛。
D.尾联作结,融情于景。一个“流”字,则暗示出颓势难救的痛惜之情。
6. 解释材料二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1)尝把酒赋诗( ) (2)凭栏远瞩( )
(3)而思何以效之( ) (4)重建斯楼( )
7.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兵连祸结/斯楼屡建屡毁/不胜其叹/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