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4530字。
山西省太原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上午8:00——10:00)
本试卷为闭卷笔答,答题时间120分钟,满分100分。
注:将选择题的答案填到下面的答题栏内。
一、现代文阅读(20分)
(一)现代文阅读l(本题共4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优秀的史学家,是能够精确表达自己想要表达的东西的人;伟大的文学家,则是表达的东西远远比自己想要表达的东西多的人。比如英国的大文豪莎士比亚,知识非常贫瘠,许多见识也可说近乎庸陋,但他的戏剧,就是创造了一个能给人无穷启发的世界,这才有了所谓“说不尽的莎士比亚”。司马迁也称得上“说不尽的太史公”,有今天的信息搜集、检索手段,我们掌握的知识不难比司马迁更多;对许多社会问题的认识,两千多年来不断讨论,研究方法越来越科学,也应该说比司马迁更清晰深刻。但是《史记》的光辉,不会因此黯淡。
比如《史记》中的刘邦。有人认为,司马迁遭了宫刑之后,痛恨汉武帝,连带也痛恨上了汉朝的太祖高皇帝,所以写刘邦时,在使劲泼脏水。确实,《史记》写到刘邦的种种劣迹、丑行,毫不避讳。可是,沛县起兵,没有人敢于领头的时候,挺身而出的那个人,是刘邦;秦兵攻势极盛,反秦大业岌岌可危的时候,率领一支孤军勇猛西进的人,是刘邦;军事、后勤、权谋……所有的才能都算不得顶尖,可是却能和各个领域的顶尖人才有效沟通,并把每个人都放到最合适的位置上的人,是刘邦;经常做出愚蠢决定,可是一听到正确意见,毫不掩饰自己的错误立刻改正的人,是刘邦;曾经百战百败,可是始终不屈不挠、绝不放弃的人,是刘邦……这样一个杰出的领袖形象,也正是《史记》提供给我们的。
最后,《史记》还特意补了一笔:那个唱《大风歌》,说我死之后,魂魄还会思念自己家乡的性情中人,是刘邦。后世无数史书,写到开国帝王时,极尽美化之能事,可是写出来,却像是一个个假人。要说把本朝的开国史写得如此英风锐气激情澎湃,也就是司马迁了。看见写了一些污点就以为是“黑”,这种一根筋的“饭圈”思维,不足以谈论复杂的人类社会。
所以,司马迁写下来的,远远不是几个概念所能概括的历史。他笔下的世界,英雄气洋溢又血泪悲情,豪情慷慨又众声喧哗,一个个人物缺陷成堆但仍然光芒四溢……他能够让两千年之后千千万万的中国人,仍然以自己拥有这样的历史为荣。
在司马迁的时代,文学和史学本来就没有分开,甚至于在司马迁的脑子里,根本就没有我们今天史学的概念,也没有今天文学的概念。用今天的历史研究方法,指出他写的某件事太注重文学性而未必是事实,这是自然不过的,也是理所应当的,但对他当时这么写,也要有理解之情。而且,严密精确的考据后自然会筛落掉很多东西,而这些东西换另一个角度看,也许自有价值。就像今天,只看知网上的社会学研究论文而不逛淘宝不看抖音不刷朋友圈,对当代中国的了解一定大有缺陷。或者可以套用恩格斯对巴尔扎克的著名评价:巴尔扎克的作品里,汇集了法国社会的全部历史,我从这里,甚至在经济细节方面所学到的东西,也要比从当时所有职业的历史学家、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那里学到的东西还要多。所以,即使对今天的历史研究者(更不用说其他人了)而言,作为文学家的司马迁,也许比作为历史学家的司马迁,留给我们更多的遗产。
(摘编自刘勃《司马迁的记忆之野》)
材料二:
《史记》共一百三十卷。其中心部分为十二卷“本纪”及七十卷“列传”。“本纪”为黄帝以后历代帝王传记,“列传”则是参与了历史事件的人物传记。这些传记以蒙太奇手法刻画芸芸众生,书写历史,赋予这部读物极高的文学性。此外,司马迁对广泛收集的材料进行严格的筛选,删除了神话、传说、民间故事之类,仅记载尘世间切实发生过的客观事实。他在文中屡次强调这点。不过,因其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莎士比亚知识贫瘠,可他的戏剧作品却能表达丰富的内容,给读者带来无穷的启发。
B. 正是因为司马迁“不虚美、不隐恶”的史家精神,才塑造出《史记》中血肉丰满的形象。
C. 以人物逸事来暗示人物性格、概括其生平经历的写法也正是《史记》文学性的体现。
D. 研究方法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科学,但是没有司马迁,我们将难以看到真实的历史。
2. 根据材料一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司马迁虽有时代局限,却能在《史记》中较精确地表达想要表达的东西,不愧为优秀的史学家。
B. 记述刘邦时兼顾功绩与劣迹,且不失生动的刻画,《史记》是我们了解汉高祖的宝贵资料。
C. 富于文学性的记录更能呈现真实的历史人物,仅仅被当作历史学家,是对司马迁的低估。
D. 司马迁的时代,文学和史学本没有分开,用今天的历史研究方法评价《史记》也需辩证来看。
3. 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两则材料针对《史记》的文学性均引用原文进行佐证,体现了学术文章严谨的特点。
B. 材料一主要谈论《史记》文学性的价值,材料二着眼于文学性在《史记》中如何体现。
C. 材料一最后一段引用恩格斯对巴尔扎克的著名评价,意在强调《史记》的文学价值。
D. 材料二开篇即提出观点,然后佐以详细的例证,展现了“用事实说话”的说理方法。
4. 有人评价作家刘勃“擅长以现代视角趣味解读古代历史”,请结合材料一谈谈你的理解。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D.“我们将难以看到真实的历史”错误。根据原文“对许多社会问题的认识,两千多年来不断讨论,研究方法越来越科学,也应该说比司马迁更清晰深刻”可知,原文说的是“应该说比司马迁更清晰深刻”,“我们将难以看到真实的历史”夸大事实。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 观点态度的能力。
C.“富于文学性的记录更能呈现真实的历史人物”错误,曲解文意。材料一认为《史记》有文学性,并不是指司马迁所记述的就更真实。
故选C。
【3题详解】
(二)现代文阅读lⅡ(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奔向延安
石钟山
赵大刀和十几名青年学生一同出发了,他们的目标是革命根据地——延安。那时,从全国各地投奔到延安的进步青年不计其数,延安就像燃亮在黑暗中的一座灯塔,人们奔着那亮光,前赴后继地涌去。
他们的第一站是西安,那里也有八路军的办事处,到了西安,延安也就不远了。一路上,日本人和伪军设了许多道封锁线,日本人早知晓了延安在中国的影响,他们要封锁中国的红区,不让抗日的烽火蔓延。铁路两旁的交通要道,也立起了鬼子的炮楼。想通过敌人一道又一道的封锁,任务还是很艰巨的。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