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9880字。
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
本试卷共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总用时为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或填涂在答题卡上。
2.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在答题卡相应的答题区域填涂相应题号的选择项。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交回答题卡。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 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乡土社会里,一说起“讼师”,大家就会联想到“挑拨是非”之类的恶行。作刀笔吏的在这种社会里是没有地位的。可是在都市里律师之上还要加个大字,报纸的封面可能全幅是律师的题名录。而且好好的公司和个人,都会去请律师作常年顾问。在传统眼光中,都市真是个是非场,规矩人是住不得的了。
讼师改称律师,更加大字在上;打官司改称起诉;包揽是非改称法律顾问——这套名词的改变正代表了社会性质的改变,也就是礼治社会变为法治社会。
在都市社会中一个人不明白法律,要去请教别人,并不是件可耻之事。事实上,普通人在都市里居住,求生活,很难知道有关生活、职业的种种法律。法律成了专门知识。不知道法律的人却又不能在法律之外生活。在有秩序的都市社会中,在法律之外生活就会捣乱社会的共同安全,于是这种人不能不有个顾问了。律师地位的重要从此获得。
但是在乡土社会的礼治秩序中做人,如果不知道“礼”,就成了撒野,没有规矩,简直是个道德问题,不是个好人。一个负责地方秩序的父母官,维持礼治秩序的理想手段是教化,而不是折狱。如果有非打官司不可,那必然是因为有人破坏了传统的规矩。
所谓礼治就是对传统规则的服膺。生活各方面,人和人的关系,都有着一定的规则。行为者对于这些规则从小就熟习,不问理由而认为是当然的。长期的教育已把外在的规则化成了内在的习惯。维持礼俗的力量不在身外的权力,而是在身内的良心。所以这种秩序注重修身,注重克己。理想的礼治是每个人都自动地守规矩,不必有外在的监督。但是理想的礼治秩序并不是常有的。一个人可以为了自私的动机,偷偷地越出规矩。这种人在这种秩序里是败类无疑。每个人知礼是责任,社会假定每个人是知礼的,至少社会有责任要使每个人知礼。所以“子不教”成了“父之过”。这也是乡土社会中通行“连坐”的根据。儿子做了坏事情,父亲得受刑罚,甚至教师也不能辞其咎。教得认真,子弟不会有坏的行为。打官司也成了一种可羞之事,表示教化不够。
现代都市社会中讲个人权利,权利是不能侵犯的。国家保护这些权利,所以定下了许多法律。一个法官并不考虑道德问题、伦理观念,他并不在教化人。刑罚的用意已经不复“以做效尤”,而是在保护个人的权利和社会的安全。尤其在民法范围里,他并不是在分辨是非,而是在厘定权利。在英美以判例为基础的法律制度下,很多时间诉讼的目的是在获得以后可以遵守的规则。一个变动中的社会,所有的规则是不能不变动的。环境改变了,相互权利不能不跟着改变。事实上并没有两个案子的环境完全相同,所以各人的权利应当怎样厘定,时常成为问题,因之构成诉讼,以获取可以遵守的判例,所谓Test case。在这种情形里自然不发生道德问题了。
现代的社会中并不把法律看成一种固定的规则了,法律一定得随着时间而改变其内容。也因之,并不能盼望各个在社会里生活的人都能熟悉这与时俱新的法律,所以不知道法律并不成为“败类”。律师也成了现代社会中不可缺的职业。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无讼》)
材料二:
观念与时俱进,价值则变中有恒。2020年11月16日,习近平同志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中华法系凝聚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智慧,有很多优秀的思想和理念值得我们传承。出礼入刑、隆礼重法的治国策略,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民本理念,天下无讼、以和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乡土社会的“讼师”与法治社会的“律师”社会地位迥异,前者被视为“挑拨是非”之徒,后者却备受尊敬。
B. “讼师”“打官司”“包揽是非”等名词改称为“(大)律师”“起诉”“法律顾问”,表明乡土社会变为都市社会。
C. 《三字经》里“子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的说法,指出父亲与老师肩负着教化子弟知礼的责任。
D. 都市社会中,法律保护个人权利。法官判案不考虑道德与伦理他并不是在分辨是非,而是在厘定权利。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礼治社会将打官司视为可羞之事,是因为总有“败类”不注重修身与克己,偷偷地越出规矩。
B. 在英美以判例为基础 法律制度下,很多时候诉讼是为了获得规则,这些规则以后可以遵守。
C. 现实生活中,只要人类无尽的欲望与资源的不足之间的矛盾依然存在,那么纠纷就难以避免。
D. 秦汉之后的古代中国政府虽奉行“隆礼重法”的传统,但在实践中却深受“无讼”思想影响。
3. 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无讼”思想的一项是( )
A. 明代颁行的《教民榜文》规定,“民间户婚、田地、斗殴、相争一切小事,须要经由本里老人、里甲断决,若系奸盗、诈伪、人命重事,方许赴官陈告”。
B. 清代重臣张英的家人因在老家安徽桐城修围墙与邻居发生纠纷,写信向其求助。张英回信劝家人退让三尺,家人照做。邻居见状大为感动,也退让三尺。这就是著名的“六尺巷”佳话。
C. 20世纪60年代初,浙江省诸暨市枫桥镇在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创造了“发动和依靠群众,坚持矛盾不上交,就地解决,实现捕人少,治安好”的“枫桥经验”。
D.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规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或者公安机关对于报案、控告、举报和自首的材料,认为没有犯罪事实,或者犯罪事实显著轻微,不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时候,不予立案。”
4. 现代社会中律师职业为何重要?请结合材料一作简要分析。
5. 材料二开头说“观念与时俱进,价值则变中有恒”,请以“无讼”思想为例,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过龙门
任林举
起自黄河上的这场晨雾,轻易就模糊了时光与流水的界限。龙门在望,却不知如何才能真正抵达或跨越。此时,只有流水的声音是清晰的,只有鱼在水下叫嚷和尾鳍拍击水面的声音是清晰的。
这样的气象,很容易让人的视野和意识陷入混乱,恍惚时甚至无法辨明天空与大地、水流与礁石、河道与岩岸、人与鱼所在的确切位置。船工或渔民只能在岸边徘徊或聚在船上说话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