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8760字。

  长春外国语(净月实验)学校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
  期末考试 初二年级语文试卷
  本试卷包括三道大题,共26道小题,共8页。全卷满分12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积累与运用(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8分)
  中华古诗词典jí  ①  是我国文学的瑰宝。从“诗三百”开始,到唐诗、宋词、元曲,一首首情韵盎然、铿锵有力的诗词,  甲  着源远流长的中华历史,承载着先贤的思想智慧、高雅情趣和高远情怀。中华古典诗词展示了中华传统文化,它们是文化百花园中最为璀璨芬芳的一枝,是精神源流中最富思想力量的一脉。没有诗意词韵的文字是  乙  的,失落了诗情画意的民族是没有创意和想象力的。中华古典诗词有高傲的颜值和尊贵的禀赋,却以平近的方式潜  ②  流在我们的血脉,滋养着我们的心灵。学习、亲近中华古诗词,能够  丙  。
  1.根据拼音为①处选择正确汉字,为②处加点字选择正确读音。(    )(2分)
  A.籍  qiǎn    B.籍  qián    C.藉  qiǎn    D.藉  qián
  2.请从括号内选择符合语境的词语填入甲、乙处。(    )(2分)
  A.传递  苍白无力        B.传递  软弱无力
  C.传承  苍白无力        D.传承  软弱无力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写出修改后的句子。(2分)
  4.下列填入文中丙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①涵养博大的内心情怀               ②树立强大的文化自信
  ③获得雅致的生活情趣               ④构筑起民族精神的根基
  A.①④②③     B.①④③②     C.③①②④      D.③①④②
  5.古诗填空(10分)
  诗文景致美。“①______________,白露未晞”给我们勾勒了一卷萧瑟之秋的图画;②______________,禅房花木深”给我们誊写了一帘幽静美妙的禅院晨景;“气蒸云梦泽,③______________”给我们描绘了一幅雄伟壮丽、气势磅礴的洞庭美景。
  诗文情思长。“④______________,胡为乎泥中”写出了受奴役者的非人处境以及他们对统治者的满腔愤懑;“挥手自兹去,⑤______________”传递着李白与友人离别之际的依依不舍之情;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难阻”的情景,一扫离别的千古愁云,给人以积极向上的力量。
  诗文志趣丰。“⑦______________,只有香如故”中蕴含着陆游自己虽屡遭排斥仍独立不依,坚持正义的品格;⑧《关雎》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暗含着君子向往宁静善良伴侣的古老审美取向。
  二、阅读理解(45分)
  (一)阅读下面的课内文言文,完成6-9题。(9分)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6.选出下列加下划线的词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    )(2分)
  A.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寻向所志
  B.见渔人,乃大惊       乃不知有汉
  C.不足为外人道也       武陵人捕鱼为业
  D.复行数十步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7.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本文构思精巧,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叙述了一个曲折有致的故事。
  B.陶渊明虚构了一个世外桃源,以此寄托他的美好理想,又表现他理想无法实现的无奈。
  C.“不足为外人道也”,短短几个字,却能表现桃花源人淳朴谦逊、不喜张扬的品质。
  D.本文以“忘路之远近”开篇,到“遂迷,不复得路”结尾,渲染了桃花源的神秘虚幻。
  8.留白,是绘画艺术的一种手法,文学创作中也不乏“留白”,它给读者留下了许多想象的空间。你认为本文何处运用了这种手法,试选择一处简要分析。(3分)
  9.有人评价《桃花源记》是“在丑的面前高举起一面美的镜子”,结合课文内容和背景,谈谈文中“美”与“丑”各表现在何处。(2分)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