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7290字。
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
第四单元《致大海》教案
教师备课、课堂讲授详细自用版
学习目标
1、了解普希金的生平、主要作品及写作的时代背景
2、理解诗歌的意象、意境,体会诗歌中复杂的情感
3、了解外国诗歌意象背后的西方文化源头,掌握相应的外国文学解读方法,从而增进对文化多样性的理解
4、体会诗歌的基本特点和主要表现手法
5、体味诗人对自由的热烈向往与积极奋进的精神
知人论世
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Alexander Sergeyevich Pushkin)(1799-1837),19世纪俄国的伟大诗人、作家,现代俄国文学的奠基人。在俄罗斯文学中,他是积极浪漫主义的开创者,也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
普希金反对专制农奴制度,热爱、追求自由,因此遭到沙皇政府的迫害。1837年普希金在与法国贵族丹特斯的决斗中被杀害。
主要作品为第一部长诗《鲁斯兰和柳德米拉》择情诗《自由颂》,叙事诗《青铜骑士》,长篇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长篇小说《上尉的女儿》,童话诗《渔夫和金鱼的故事》等。
写作背景
《致大海》是普希金1824年写的一首抒情诗,这时普希金只有25岁,正值风华正茂。
1820年,年仅21岁的普希金因创作了大量反对专制暴政和歌颂自由民主的政治诗而引起沙皇的惊恐,被沙皇政府放逐到南高加索。由于他热爱自由,不愿阿谀逢迎奥德萨总督,于1824年又革职遣送回乡(第二次流放)。
临别前夕,诗人登上高加索海边的岩石,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想起了自己曲折的经历,想起了和朋友们一起度过的美好时光,想起与大海有关的英雄,不禁思绪起伏,感慨万分,最终写下了这首广为流传的《致大海》。
知识补充——
普希金写诗的时候,俄国已成为横跨欧亚的海洋帝国。同时,十九世纪初的俄国对抗拿破仑的侵俄战争,使全国上下的民族意识空前高涨,同时西方的启蒙主义思潮也迅速影响了包括普希金在内的贵族青年,反对王权的自由思想深入人心,民族意识进入觉醒时期。写作《致大海》的“南俄流放”时期,普希金与十二月党人交往,希腊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更激发了他的自由激情和战斗精神。
初读文本,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并思考:本诗可以划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写了什么内容?本诗的情感基调是什么?诗人面对着大海,产生了哪些情绪?
第一部分(1-2):诗人与大海告别 ——(海之恋)
第二部分(3-13):诗人面对大海引发的联想——(海之思)
第三部分(14-15):再次与大海告别,表达自己的信念——(海之念)
● 情感基调:低沉
● 情绪:沉郁、烦闷、愤懑、迷茫、悲伤
● 线索:作者和大海的感情交流
解读意象,把握情感
知识链接——意象
了解“意象”
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