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题,约8950字,答案扫描。
2023学年第二学期高一年级3月四校联考语文学科试题卷
考生须知:
1.本卷满分 150 分, 考试时间150 分钟;
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班级、姓名、考场、座位号及准考证号(填涂);
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1分)
(一) 现代文阅读Ⅰ (本题共4 小题, 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材料一:
我们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来自什么地方呢?来自我们传统的教育。教育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就是培养全民族共同的价值观。有了这样共同的价值观,这个民族就能够凝聚起来。大家有共同的价值基础,我们就能够共同在一个国度里面生活。民族的凝聚力就来自这些。所以,什么叫民族?民族一定是有共同文化的。
有人讲过这样一句话:国家强大不是经济强大,不是技术强大,不是政府强大,国家的强大是国民的强大。国民的强大就是国民都是有人格的,国民都是明是非的,国民知道什么样的生活是体面的生活,国民的内心里面都是有良知的。
读先秦诸子,就是让当代人在我们的生活中做个有良知的人。你在工作中、生活中,一定要带着你的良知。假如你把良知丢失了,你去读先秦诸子,孔子、孟子、老子、庄子他们能给你安一颗心。 给你安一颗有良知的心, 给你安一颗有道义的心,给你安一颗有正义感的心,然后你才能明白,怎样才能真正地体面地生活着。
所以在中国,我们为什么要读先秦诸子,我们为什么要读传统经典,是因为我们必须有一个体面的生活,我们可以组成一个体面的民族,才能真正实现中华的崛起。
(摘编自鲍鹏山讲演稿《我们为什么要读诸子》,有删改)
材料二:
先秦说理散文是我国散文创作的典范,它以成熟的说理文体制,形象化的说理方式,丰富多彩的创作风格和语言艺术,影响了后世的文学创作。
章学诚认为, “周衰文弊,六艺道息,而诸子争鸣。盖至战国而文章之变尽,至战国而著述之事专,至战国而后世文体备”。 (《文史通义•诗教上》)说战国时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人们共同生活在一个国度里,这个民族就能够凝聚起来,形成共同的价值观。
B. 读先秦诸子,可以让我们有良知、有道义、有正义感,让我们学会了体面生活。
C. 早期的语录体和对话体,对后代的佛教语录、理学家语录和专论体说理文都有影响。
D. 先秦说理散文的形象性和抒情性,对后世文学散文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只有有人格,明是非,有良知,知道什么样的生活是体面的生活,国民才能强大。
B. 《文史通义•诗教上》说战国时文章已变尽, 章学诚认为这种观点未必符合实际。
C. 在论证庄子散文艺术对后世的影响时,李白的诗歌可以作为一个有力的论据。
D. 先秦说理散文中有许多成语今天还在沿用,可见其对我国语言发展的深远影响。
3. 下列选项,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
A. 孔子教人说话做事谨守规矩,应“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高一语文四校联考试题卷 第2 页 共8页
B. 孟子认为“无恻隐之心,非人也; 无羞恶之心,非人也; 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C. 老子提倡在事情将要完成的时候更要小心谨慎,因为“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D. 老子认为圣人应当“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
4. 请结合材料二,以下面节选的庄子的《秋水》为例,谈谈庄子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6分)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吾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二) 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飞天》 (节选) 海淮
崇祯六年,北京。
孙元化一死,徐光启在朝中再无牵挂,开始着手将酝酿已久的飞行器设计方案付诸实践。他将制好的轻气用猪孵做成气球储存,尽管保存时间不长,但好在已找到了制备轻气的方法,可以即充即用。考虑到轻气易燃易爆,他寻来工匠,以竹篾编成一个水滴形的巨型竹笼,将数千个轻气球禁锢其中。再以竹笼为骨架,在外层缝上牛皮,制成了一个双层气囊。为防止这巨型气囊飞走,徐光启在气囊四周留有挂钩,通过绳索系于地面,停在后院空地中。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