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8460字。

  成都市2021级高中毕业班第二次诊断性检测
  语文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籍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2.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3.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4.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5.考试结束后,只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地方志大家族里,小而美的村志正在引发越来越多的关注。村志是以村为单位,全面记述其自然环境、社会面貌的资料性著述,是别具特色的记述体裁,生动体现了乡村发展历史和村落文化丰富内涵。村志编纂具有悠久历史,学界一般认为正式意义上第一部村志是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郎遂编纂的《杏花村志》。民国时期,由于战乱,村志发展缓慢。新中国成立初期,一些地区的村志开始编纂。改革开放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促进村志编纂兴起。20世纪80年代,《山城子村志》《常青村志》《大路村志》等多部村志得以编纂、出版;90年代,村志编纂持续发展,数量大幅增长,质量跨越提升;21世纪尤其是新时代以来,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要求各地地方志工作部门要积极“指导具备条件的乡镇(街道)和村庄(社区)编修地方志”,并启动“中国名村志文化工程”,村志编纂发展迅猛。
  村志虽小,“五脏俱全”。它全面记述了乡村经济、生态、社会、文化的发展情况,可谓是“乡村价值”全方位、多角度的承载者、展示者。费孝通先生说:“中国人的生活是靠土地,传统的中国文化是土地里长出来的。”村志就是土地里生长出来的文化果实,既为我们保留了传统文化的历史影像,也按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要求,以其丰富的编纂成果和文化内涵展现出深远意义。
  其一,助力乡村文化研究。村志是记述新时期快速全面协调发展的文本,与村史馆、文化礼堂等形成一体同构的立体面相。同时,众多研究者从传统共性、体例规范、资源开发、价值意义,以及在乡村发展中的作用等方面对村志进行了多维度研究,显示出以学术进行文化传承的深刻内涵。其二,赋能乡村文化治理。村志是地方政府、地方志部门、村民、乡贤等地方文化主体的在地编纂,是村庄全体广泛参与的文化“盛宴”。与省、市、县志编纂的主要意义在于建立“政治凝聚力”不同,村志编纂,使得普通人不但得以“躬逢其盛”,且还能在志书中留下名字与事迹,从而产生亲切的文化认同感。其三,重塑乡村文化自信。乡村是中国人世代繁衍生息地、文化生长发展地及中华民族精神的涵养传承地,村志编纂与中华农耕文化内在贯通并具有当代适用性。近代以来,一些思潮简单地把农耕文化作为愚昧落后的“前现代文化”的代表,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对此应做辨析和反思。村志编纂通过用全新视角重审重估乡村文化价值,在文本中建构了一个真实具体、生动可感的乡土社会,不仅能传承传统农耕文化,还能以此熔铸缔造现代乡村。
  在全面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乡村数量不断减少,据冯骥才的统计,21世纪的前十年我国自然村数量减少了约90万个,在这样严峻的现实面前,村志编纂更显得时不我待。因此,村志编纂应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在夯实自身学科根基和文化特质基础上,与其他相关学科形成良好互动,着力提升编纂水平,体现凝聚乡村文化内涵和民众集体气质的地方文化,打造具有辨识度的地方特有记述体系和话语体系。
  (摘编自汤敏、吕克军《村志的乡村价值和文化意义》)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村志是关于乡村的资料著述,因其体裁特色和内容丰富而成为地方志的一部分。
  B. 在相关部门的重视下,20世纪80年代,村志的编纂呈现出了迅猛发展的态势。
  C. 编纂村志不仅纪录村庄历史,而且有助于在急速变迁的时代重塑乡村文化自信。
  D. 提升村志编纂水平,打造特色体系,关键是村志编纂者不断拓宽自身学科视野。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围绕村志,从悠久历史、深远意义和发展方向等维度展开论述,思路清晰。
  B. 文章在引用费孝通观点的基础上,运用比喻揭示了村志编纂与乡土的密切关系。
  C. 文章论述时将村志与省、市、县志作对照,凸显了村志对普通乡民的独特价值。
  D. 文章将歧视农耕文化的思潮与前现代文化作对比,暗含了作者对此的否定态度。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没有稳定的社会环境,村志编纂难以开展,这也是民国时期村志发展缓慢的原因。
  B. 省、市、县志很少涉及普通人的姓名和事迹,因此文化认同感可能不如村志亲切。
  C. 村志要对现代乡村文化产生影响,需在编纂中审视传统中华农耕文化的当代价值。
  D. 在全面现代化的进程中,村志编纂可以起到保留乡村记忆、防止村落消失的作用。
  3. D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A.“因其体裁特色和内容丰富而成为地方志的一部分”因果关系有误。原文“在地方志大家族里,小而美的村志正在引发越来越多的关注。村志是以村为单位,全面记述其自然环境、社会面貌的资料性著述”,可见村志成为地方志的一部分的原因文章并未提及,不是因为“其体裁特色和内容丰富”。
  B.“20世纪80年代”错误,文中明确指出相关部门的重视与迅猛发展是在“21世纪尤其是新时代以来”;
  D.“关键是村志编纂者不断拓宽自身学科视野”于文无据。原文是“村志编纂应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在夯实自身学科根基和文化特质基础上,与其他相关学科形成良好互动,着力提升编纂水平”。
  故选C。
  【2题详解】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拉开了国家间新一轮高科技竞争的帷幕。截至2023年,我国算力规模位居全球第二,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在人脸识别等技术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准。不过,我国人工智能总体还处于“跟跑”阶段,大部分人工智能创新偏重于技术应用,在前沿基础理论研究和算法研究方面,与世界顶尖水平相比,仍有一定差距。
  日前,中共中央党校发布《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