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7360字。

  河北省邯郸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第三次调研考试语文试题
  考生注意: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考生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气候变化作为一个复杂的科学现象,所涉数据、图表与模型之抽象,常常让普通公众望而却步。而口述史则可以通过呈现真实的个人故事和经历,将气候变化相关的抽象概念与定量信息转化为具体的故事与情境,使之更贴近人们的日常生活。同时,通过触发情感连接,口述史有助于唤起情感共鸣与传达紧迫感,进而激励气候行动。当个人分享他们如何受到气候变化影响的故事时,受众被邀请站到他们的立场,体验他们的愤怒、恐惧、沮丧和希望。这种共同的情感经历创造了一种超越地理、文化和意识形态差异的联系与共鸣,是传达气候危机严重性与紧迫性的有力手段。而当人们通过听取个人故事产生情感共鸣和紧迫感时,他们对问题的关注不再仅仅停留在被动的共情上,而是渗透到积极的行动意愿中,希望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帮助解决问题。
  而作为一种创新性的教育手段,口述史有助于改变气候传播模式。传统上,气候专家通常将相关信息与知识单向传递给公众,使得公众在气候变化问题上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而口述史可以鼓励相关个人和社区通过自主开展气候口述史计划来促进气候教育与公众意识提升,进而提高参与气候传播与行动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另外,气候变化是人类面临的共同危机与挑战,但其影响却极不均衡。正是如此,联合国全球传播部特别强调要将气候变化与正义问题联系起来,“气候变化不仅仅是科学问题,也是一个正义问题。穷人和边缘化人口往往受到洪水、干旱和风暴等日益严重的气候危害的打击最为严重。解决气候危机也意味着解决不公正和不平等问题”。通过鼓励和确保发展中国家的声音得到关注和倾听,口述史有望成为促进气候正义的有力工具。
  当前的气候研究和行动往往以科学数据、技术解决方案和经济利益为中心,可能会忽略有助于全面理解气候变化的丰富的人类经验、情感和地方知识,那些在决策和行动中最需要被考虑的群体,比如土著人民、有色人种、少数族裔、妇女、低收入人群和易受气候影响的脆弱社区等却往往受到忽视。而当我们仔细倾听被边缘化的声音时,将会发现一个完全不同的故事。2017年9月,飓风“玛丽亚”侵袭波多黎各,造成巨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然而,这场风暴只是灾难的开始,因为波多黎各和美国政府救援不力而引发一系列次生危机。群岛上的很多居民数月里一直面临电力短缺、饮用水困难、食物匮乏以及医疗服务不足等困境。这场灾难表明,在气候紧急情况的前线,还有这样边缘化的社区处于二等公民的地位,使他们无法获得必要的支持,也无法参与有关减轻这一全球危机的更广泛的对话。基于此,通过分享17位幸存者有关飓风及其长期后果的故事,2021年出版的《从风暴中幸存下来:来自波多黎各的声音》一书尝试将口述史作为点拨全球层面气候正义问题的一种手段。该书呈现了一种多声部的灾难史,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政府救灾失败以及受到这些失败影响的群体。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口述史通过呈现个人故事和经历,让抽象、复杂的气候变化科学现象更贴近人们的日常生活,也可以激励气候行动。
  B. 当前的气候研究和行动往往以经济利益为中心,所以其更注重科学数据和技术解决方案,可能会忽略边缘社区居民的经验和情感。
  C. 人类面临气候变化的危机和挑战是共同的,所以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诉求等都应该得到关注和倾听。
  D. 口述史是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桥梁,也是人类挖掘边缘化群体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等策略的强有力工具。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从第一段内容可以看出,口述史作为一种叙述、传播真实故事与情感体验的重要手段,正逐渐凸显出在气候传播中的独特意义。
  B. 气候变化是一个正义问题,因为气候变化带来的危机与挑战的影响极不均衡,穷人和边缘化人口受到的危害打击往往最为严重。
  C. 口述史通过追踪,揭示西方殖民主义、种族歧视等是导致全球气候影响不平等分布、造成气候不公正的系统性力量与根源。
  D. 口述史收集了不同个人和社区在面对气候变化时的真实经历、经验教训,就能制定出科学、全面、公平、前瞻的气候政策。
  3.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原文第二段观点的一项是(   )
  A. 电影《气候变化的真相》告诉人们,地球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变暖,引导人们积极行动,预防气候变化带来的灾难。
  B. 胡利奥•里奥斯在《是中国在破坏气候吗?》中表示,气候变化需要全球共同应对,中国为应对气候变化作出了突出贡献。
  C. 美国学者主编 《大地在说话:口述史与环境史交汇处的新声音》,通过关注个人和社区经历,揭示气候变化及其影响。
  D. 《气候变化的故事》一书用简洁的语言和丰富的图片向读者讲述了气候变化带来的灾难,并警示人类善待自然,保护家园。
  4. 根据文本内容,下列选项针对“玛丽亚”风暴灾难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玛丽亚”风暴侵袭波多黎各,是当今世界气候变化危机应对不力的一个典型例证。
  B. 面对风暴灾难,美国和当地政府都暴露出种族歧视、不能够积极作为的问题。
  C. 这次灾难主要反映出群岛居民地位低下的问题,引发了社会对如何提升地位的思考。
  D. 出版呈现“17位幸存者”多声部的灾难史的书籍,提出了全球层面气候正义问题。
  5. 作者采用了哪些方法证明口述史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意义?请根据文本概括。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曲解文意。原文第四段说的是“当前的气候研究和行动往往以科学数据、技术解决方案和经济利益为中心,可能会忽略有助于全面理解气候变化的丰富的人类经验、情感和地方知识”。
  故选B。
  【2题详解】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读不尽的大运河
  裘山山
  大运河是一本很厚的书,厚到可以用上一个词——“卷帙浩繁”。成千上万的人是这本书的作者,他们用智慧和汗水写了两千五百年。
  我读的第一页是拱宸桥。小时候有一段时间,我就住在杭州拱宸桥旁的姨妈家。桥边傍河处,有个菜市场,早上五点就开市了,那是湿漉漉的一条人河。我有时起得早,就跟姨妈去买菜。瞌睡懵懂地走到那儿,瞬间就被青菜和鱼虾的气息唤醒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