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2710字。

  重庆市重点中学高2025届高二下期3月联考
  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准考证号准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①“自得”字面意思即是自己得到,论学问时就是指自己领会知识的意思。孟子说:“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孟子认为学问致道的关键在于“自得”,只有“自得”的知识才会取用自如、受益匪浅。“自得”作为普遍意义的论学观念,后来也被有些人用来讨论诗学。对于诗人而言,“自得”是他们在生活中与前人经验相融汇的顿然晓悟。如嵇康“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是领会老庄游心自然的意趣,陶渊明“屡空既有人,春兴岂自免”是深契于箪食瓢饮而不改其乐的颜回。对于读者而言,当我们面对一首诗时,随文解义是通文字者的自然反应。如朱熹曾举林逋“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欧阳修、苏轼等名公大家都道此句好,但它到底好在哪里呢?这一句的文义并不难理解。然而它的“言外之意”却是要读者自身去体会。朱熹认为,在理解诗语文义的基础上能情不自已,获得一种会心的快乐,如此便是“自得”。“自得”并非某种天启式的领悟,而与读者个人的知识积累与精神体验密切相关。
  ②先说“自得”与知识的关系。林逋的论梅诗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苏轼曾与友人议论其妙处。有人提出林逋此句用以描述桃、李、杏同样没有问题,苏轼幽默地回答:“可则可,但恐杏与桃、李不敢承当。”引得在座众人大笑。为何说只有梅花才能承当林逋诗句中的主角呢?梅花在中国古典思想传统中向来是君子的象征,在诗歌“引譬连类”的表达传统中,梅花的疏影横斜与暗香浮动的特征是君子独立于世且已德不移的化身。如果只局限在诗句本身,自然任何花都有可能开在水边,而且香气宜人。只是求其义而不求作诗者之意,缺乏对于古典传统的知识,则读诗自然浅而无味。
  ③除了对于思想传统的基本了解,要在阅读诗歌中“自得”,同样也需要了解关于诗歌本身的知识:一方面是诗歌源流的知识。在本体论意义上论诗歌,通常以“言志”与“缘情”作为诗歌发生的根本。功能论意义上论诗则是讲“兴观群怨”。从诗歌史的角度讲,通常古代诗论家会从《诗经》《楚辞》讲起,下及汉魏晋,以南朝沈约声律之说为近体之开端,再降而论初、盛、中、晚唐之诗和宋元明清各代各体之诗。另一方面是关于“诗法”的相关知识。诗法的关键莫过于“辨体”,即对于诗歌体制的区分:既有文类意义上四言、五言、七言之别和古体、律体、乐府之别,又有风格意义上如雄浑、冲淡、沉着、纤称等区别。“辨体”的重要意义在于帮助读者对于诸体的要求和特征有基本认识。除辨体外,诗法中常论及的自然还有“法度”,即篇章字句的安排问题。一般文人士大夫在文章中论诗,少有讨论诗歌具体的安排布置问题。这类问题的讨论一般见于诗话、诗格、诗法等非正统的文体和著作中。虽然诗法类著作旨在教人如何作诗,但也可知诗人用心结撰并非没有法度可寻,而读者自然不能无视诗法而囫囵吞枣地阅读诗歌。
  ④曹丕《典论•论文》言诗文创作与个人才性笔力之关系时,以音乐为喻,“譬诸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至于引气不齐,巧拙有数。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虽是谈创作,但也指出诗文技艺极大赖于个人“自得”,无法完全由语言传授。同理也可知,读者在阅读作品时同样也会因个人才性气禀以及后天知识积累与境遇不同,而有不同的阐释倾向。
  ⑤个人的才性气禀虽然得于先天,但是同样可以通过后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读者的“自得”指在理解诗语文义的基础上获得的一种会心的快乐,它与个人的知识积累与精神体验密切相关。
  B.桃、李、杏之类的花在中国古典传统中通常不用来作为君子的象征,故而苏轼认为它们不能承当林逋诗句的主角。
  C.诗话、诗格等文体和著作中关于诗歌篇章字句安排问题的讨论可以教诗人作诗,读者读诗时,自然不能无视诗法。
  D.读者通过后天努力,保持“虚心”的态度和以“涵泳”为方法,就可以避免阅读时因个人的才情气禀干扰阐释诗歌。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思路清晰,先阐释“自得”的内涵,再从“自得”与知识的关系和读者心境的关系两方面论证如何做到“自得”。
  B.作者在论证时,既以有趣的故事为例以增强文章的生动性,避免枯燥无味,又大量引用名家的诗学理论以增强文章的学术性。
  C.从曹丕的相关文论可看出,他认为读者因个人才性气禀以及后天知识积累与境遇不同对阅读的作品会有不同的阐释倾向。
  D.在信息爆炸和人工智能能够迅速提供知识的时代,“涵泳”的阅读方法可以让我们放慢阅读的速度,更深刻地理解知识。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⑥段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
  B.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
  C.初闻不识曲中意,再听已是曲中人。
  D.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4.文中有两处提及林逋的诗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作用有何不同?(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复兴中学高二年级将于五四青年节举行以“阅读诗歌,我们如何做到自得”为主题的诗歌鉴赏活动,你将作为代表发言。请你以杜甫的《登高》为例,结合文章,谈谈阅读此诗,要具备哪些知识才能“自得”。(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普通的一天
  [哥伦比亚]加西亚•马尔克斯
  星期一清早,天气暖和,无雨。唐奥雷里奥•埃斯科瓦尔六点钟就敞开了诊所的门。他是一位没有营业执照的牙科医生,每天总起得很早。他上穿一件花衬衫,颈部扣着一只金扣儿;下穿一条长裤,裤腰扎一根松紧带儿。他腰板硬实,身材细瘦,目光不轻易东张西望,像个聋子似的。他从玻璃橱里取出一只还在石青模子上装着的假牙,又把一束工具放在桌上,像展览似的由大到小摆好。
  把所用的东西准备好后,他把磨床拉向弹簧椅,坐下来磨假牙。他好像没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