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2680字。
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7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无论是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还是韩愈的“不平则鸣”都未能得到宋人的呼应,因为这两
个命题都含有发牢骚之意,与宋人的中和诗论相左。但来源于这两个命题的“诗穷而后工”之
说,却得到宋人的广泛认同。
这一命题见于欧阳修《梅圣俞诗集序》中的一段话:“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
也。”它不仅揭示出古代诗人创作的规律,即真正优秀的作品总是出现于诗人屡经生活的磨难
之后,而且总结出个人的阅历遭遇(“蕴其所有而不得施于世”)与诗歌的情感内涵(“忧思感
愤之郁积”)之间的因果关系。欧阳修所说的“穷”是指一种政治处境,而非“穷饿其身”的
经济状况,因此,“忧思感愤之郁积”往往表现为深沉的忧患意识,而非穷酸的牢骚不平。更
多的宋诗人从社会阅历的角度来理解“诗穷而后工”。他们普遍认为,命运的不幸使得诗人有
可能更广泛地接触社会生活,扩大观察的视野,并更深刻地体验到现实人生的底蕴。一方面,
“穷于世者”往往将压抑的情绪全部寄寓于诗歌之上,以诗歌作为痛苦人生的镇痛剂,因而能
在诗艺上精益求精;另一方面,“穷于世者”相对退到社会的下层,对人生世相有更深刻的体
察,对天地事物有更透彻的认识,从而写出符合人情物理,引起读者共鸣的优秀作品。真正伟
大的作品,很难产生于高坐庙堂或养尊处优的生活。命运之“穷”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向诗人伸
出了幸运之手,使之流芳百世。
宋代还有人从天命角度解释“穷而后工”现象,把“穷”看成是上天对优秀诗人的奖赏或
惩罚。“奖赏”说是对欧阳修观点的引用,视不幸的遭遇为上天的恩赐,如苏轼在评论杜甫时
所说的“诗人例穷苦,天意道奔逃”“巨笔屠龙手,微官似马曹”等语便是此意,以为上天有
意安排诗人经历人间难免之不幸,使他发之于诗,传之万年。这种说法或许带有宋人调侃的意
味,即将人生的缺憾化解为艺术的慰藉。“惩罚”说是对欧阳修原意的误读,“穷而后工”被倒
置为“工而后穷”,比如南宋诗人赵蕃的理解和发挥:“少陵流落白也窜,郊岛摧埋终不起。是
知造物恶销(刻画,描写),故遣饥寒被其体。”这种观点与其说是欧氏观点的延伸,不如说是
宋祁之论的影响。欧阳修强调“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笔者怀疑这就是针对
同时代的宋祁而发的。宋祁认为,诗蕴藏于天地之间,有才之人可以获得,“然上天吝之,其
(指有才之人)取之无限,则辄穷踬其命,而佛虔所为”,此即“诗能穷人”。这种说法倘若不
是激愤或戏谑的反语的话,那么未免带有太多的神秘和宿命的色彩,而且犯了倒因为果的常识
错误。
对生活与创作关系的深刻揭示,正是“穷而后工”之说最有价值之处。
(摘编自周裕错《宋代诗学通论》)
材料二:
“穷而后工”是宋代欧阳修提出来的。“穷而后工”的“穷”,不是指“贫穷”,它与“达”
相对,是指诗人坎坷的生活遭际,以及与此遭际相联系的人生的痛苦、焦虑等情感体验。所以
欧阳修所说的“穷”,用现代心理学的术语来说,就是人的缺失和缺失性体验。人的体验有两
种,一种是丰富性体验,即由于事业的成功、生活的美满等所引起的愉快、满足的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欧阳修提出的诗歌创作“穷而后工”的命题,揭示了古代诗人的创作规律,构成了宋代中
和诗论的组成部分,得到宋人广泛认同。
B.宋代有很多诗人从社会阅历的角度理解“诗穷而后工”的命题,涉及诗人对诗歌艺术的精
心锤炼和对人生社会的深刻认识。
C.适当的缺失性体验不可缺少,它有利于生命的健康发展,让任何人都变得感情深厚、精神
敏锐,避免生命因膨胀而灭亡。
D.对于“穷”的内涵,材料一和材料二的阐释并不相同,前者阐释为诗人不幸的政治处境遭
遇,后者阐释为诗人的缺失性体验。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由材料一第二段对“诗穷而后工”的阐述可知,若一位诗人在迁谪中以诗抒发忧国之情,
这种情感会被欧阳修赞赏。
B.以下内容不适合作为材料一第三段的论据:李白年轻时漫游各地,雄奇秀美的自然山水助
他妙笔生花,留下大量佳作。
C.材料二中欧阳修的“内有忧思感愤之郁积”等话语揭示了诗歌创作的心理规律,其中的“郁
积”即为心理能量的蓄积。
D.对于“穷而后工”之说,材料二重在从心理学的角度进行剖析,这比材料一从诗人处境的
角度所作的论述更为深刻。
3. 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首先提出“诗穷而后工”的命题,然后从不同方面阐述这一命题,最后总结了它的
价值所在。
B.材料一认为宋代有人将“穷”视为上天对优秀诗人的奖赏,所引用的苏轼的诗句便可以证
明这一点。
C.材料二第一段通过分析两种体验对人生的影响,论证了该段的中心论点:适当的缺失性体
验对人而言不可缺少。
D.材料二以上紧了发条的时钟为喻,形象地阐明了缺失性体验所导致的心理失衡推动诗人进
行创作的情形。
4.材料一作者怀疑欧阳修“诗穷而后工”的看法是针对宋祁而发的。作者这样怀疑的理由可能 是什么?请结合材料一简要说明。(4分)
5.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6分)
江淹,南朝梁文学家。少孤而家贫,爱好文学。刘宋时入仕,辗转于诸王幕府,郁郁不得 志。齐时受到赏识,逐渐显达。至梁,官运亨通,官职显赫,深居庙堂,安享尊荣。江淹早年以辞赋著名于世,晚年仕梁后才思减退,再未有佳篇传世。
为什么江淹晚年再未有佳篇传世?请结合材料一、材料二简要探究。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仲尼之将丧
冯至
今天早晨,仲尼起得分外的早,这是因为他近日神魂不安,时有噩梦萦绕的缘故。扶着杖,
立在门前,仿佛有什么期待似的,向着远方发呆。鸟儿们的晨歌将罢,草地上的露珠,一颗颗
地映着旭日的光;遍地的野花,昂然向着这皤白老叟微笑,含着几分嘲讽的意味,但是他对于
这些自然的景象,此时毫不注意;他只是想着,或者有一个弟子能够来吧,或者有什么人带来
些外边的消息吧!等到了绝望的时候,便这般说:咳,他们也有他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