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3430字。

  《芣苢》《插秧歌》联读教案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诗经》的有关知识和四言诗的特点,理解杨万里的主要文学成就;诵读诗歌,把握朗读节奏,体会其形式特点。
  思维发展与提升:理解两首诗歌内容,把握其中的思想情感,并赏析它们的表达技巧。
  审美鉴赏与创造:体会诗歌体现出来的劳动热情和欢欣,深入体会劳动精神的内涵。
  文化传承与理解:理解诗歌传承下来的劳动之美,帮助学生树立热爱劳动的意识。
  教学重点:理解两首诗歌内容,把握思想情感,赏析表达技巧。
  教学难点:体会诗歌体现出来的劳动热情和欢欣,深入体会劳动精神的内涵。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学生齐声朗读并分析三千年前的诗歌《击壤歌》,从而引出“劳动”。
  击壤歌
  [ 先秦 ] 佚名
  日出而作。
  日入而息。
  凿井而饮。
  耕田而食。
  帝力于我何有哉。
  二、检测学生预习情况
  (一)课堂活动——选词填空: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录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305首诗歌。在艺术手法上主要采用(赋比兴)的方法。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部分。“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是运用了(比)的手法;“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是运用了(兴)的手法。
  杨万里,南宋著名诗人,号(诚斋),与陆游、范成大、尤袤并称为南宋“中兴四大诗人”。被誉为一代诗宗。创造了语言浅近明白、清新自然且富有幽默情趣的“诚斋体”。
  核心素养:语言的建构与运用之掌握《诗经》六义文学常识,能准确辨别艺术手法,识记文学常识。
  三、文本研读
  让学生明确这节课的任务是从以下四大方面来对比阅读《芣苢》和《插秧歌》这两首诗。
  三、吟诵——感受语言韵律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