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11390字。

  向真实借一杆笔,为苦难照亮一束光
  ——《包身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梳理文本,了解包身工悲惨生活的真实性。
  2.理解插叙,思考对包身工作制度的批判性。
  3.重点赏析,鉴赏以点带面写法的艺术作用。
  教学重点:梳理文本,了解包身工悲惨生活的真实性
  教学难点:重点赏析,鉴赏以点带面写法的艺术作用
  教学过程:
  一、自主预学
  (一)
  【导入设计一】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在上海日本殖民者开设的纱厂中,一大批被骗来的农村少女以一种奇特的方式包给了带工的老板,因而称作“包身工”。她们每天的工资就是老板的收入,因此即使包身工生病时也被老板用拳头、棍子等强迫去上工。她们住的是充满粪臭、汗臭和湿气的工房,吃的是喂猪的豆腐渣熬成的稀粥,劳动环境极其恶劣,又要受到各种惨无人道的虐待。
  1935年,夏衍找到了一位在日本纱厂当职员的中学同学,到包身工工作车间去看了几次,对她们的劳动条件有了一些了解。为了进一步了解包身工的管理制度和她们的生活情况,夏衍又想办法进入包身工们住的工房。然而在当时,任何外头人是不能进入这个禁区,经介绍,夏衍又认识了一位在日本内外棉纱厂做工的青年团员杏娣。在杏娣的帮助下,夏衍混进去过两次,但是在这之后,就被带工头雇佣的打手们盯住了。
  后来夏衍只能利用她们上班下班的时候观察,他每天半夜三点多就要动身,步行十几里路。从四月初到六月,足足观察两个多月,才比较详细地观察到了包身工的一些日常生活。就是在这样困难的条件下,夏衍完成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报告文学。
  本文是报告文学,报告文学=新闻报道+纪实散文。它有三个特点:
  1.及时性:以最快的速度把生活中刚发生的激动人心的事传达给读者。
  2.纪实性:不能像小说一样虚构,必须以生活中的真人真事为写作对象。
  3.文学性:不同于一般的新闻,它讲究结构上的奇巧、描写的生动、文字的优美、表达的顺畅、以及可能的感染力等。
  【导入设计二】
  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工人阶级已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发出自己的声音,展现自己的力量;但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背景下,还有比普通工人更悲惨的群体,他们卑微弱小,无法发出自己的呼声,纵有抗争,也更容易被中外反动势力扼杀。这个群体就是包身工。
  著名的剧作家夏衍,将目光投射到这一被欺凌压榨的群体上,完成了著名的报告文学《包身工》,从而引发了世人对包身工的普遍关注。
  (二)任务驱动
  1.作者介绍 
  夏衍(1900-1995)原名沈乃熙,浙江杭州人,剧作家、电影艺术家、社会活动家。早年参加五四运动,从学校毕业后留学日本,留学期间读《共产党宣言》等马克思著作,并接触日本共产党,参加日本工人运动和左翼文化运动。1927年回国,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9年同鲁迅等人筹建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后发起组织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先后任《救亡日报》总编辑、重庆《新华日报》代总编辑等。著有报告文学《包身工》、剧本《赛金花》《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等,据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剧本《林家铺子》《祝福》。
  2.写作背景
  《包身工》反映的是“一•二八”前后到抗日战争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