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6题,约14210字。

  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验收考试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和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 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卡。
  3. 本次试卷考试时间为150分钟,分值为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0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躺平”是《咬文嚼字》评选的2021年度热词,它曾作为青年群体的症候引起广泛关注。在早期研究中,学界对此尽管认知态度不一,但一致认为,“躺平”的“不思进取”甚至以“不思进取”为荣的表达,与主流文化形成了对抗。在其热度逐渐消退的今天,我们可以更从容地反思年轻人使用“躺平”时的心态。
  我们的调查结果显示,“躺平”在传播中变成了一个漂浮的能指,不再具备稳定的内涵,其使用既有基于自我保护或维系社交的实用需求,也有基于自我宣泄或自我激励的情感需求。其对抗性也呈现出目标失焦的特征。
  “躺平”一词确有对抗性,但其对抗目标十分模糊。大多数受访者在谈到自己的“躺平”经历时表示“其实当时并没有想很多”。他们只是在社交媒体中分享和交换自己的主观经验,一旦被他人认可,受到社会证实,便会成为一种“共享现实”,产生“集体共鸣感”。然而,正如陈龙在《对立认同与新媒体空间的话语再生产》中所言,在新媒体空间中,所谓的社区认同实质上是一种高度抽象化、虚拟化的幻想,正因为如此,社交媒体中的对抗性很大程度上只是停留在话语上,并没有多少实际效应和明确所指。
  部分“躺平”青年对主流价值表现出间歇性质疑的态度,他们在面对主流标准时,会有求之不得的挫败感和委屈感。“在考研这条路上,我真的努力了,结果还是不如意,‘躺平’算了。”“我不能‘躺平’下去了,我整个人都快废了,而且一点也不快乐,没有人喜欢我。”从这些受访者的表述中可以看出,埋藏在“躺平”语录的表层对抗性之下的,是青年群体在自我价值实现过程中的踌躇与迷茫,以及渴望被社会主流认同的强烈欲求。
  “躺平”是暂时性的“弱者”的话语反抗方式,有利于动员主流社会进行反思。马中红在《商业逻辑与青年亚文化》中将互联网中的亚文化实践视作弱势青年以文化资本撬动经济资本的途径。“躺平”青年的这一话语实践也在遵循这种逻辑:一方面,他们借助话语中明确且强烈的对抗性来引起社会关注,从而试图打破自己当前的困局;另一方面,“躺平”青年在以反主流的姿态引起社会关注的同时,又在努力地使自己的人生主流化。“躺平”一词中所谓的对抗性,往往是其唤起彼此共鸣的手段,他们联合大规模使用“躺平”,助推“躺平”的兴起,从而寻求生活的解困之道。这种联合对抗,更像是联合自救。
  有学者使用“脱逸”概念来阐释互联网时代青年亚文化实践者凭借新媒介技术抵抗权威与自娱自乐的态度。“脱逸”一词来自苏轼的诗句“天骥虽老,举鞭脱逸”,用以描绘马脱缰而奔的行为和情态,包含着冲破禁锢,重获自由的喜悦之意。以“躺平”为代表的网络流行语中既承载有目前学界所界定的“抵抗”色彩,也包孕着苏轼笔下的“脱逸”之内涵。从玩世不恭式的对抗性话语转向相对严肃性的社会症候性话语,再转变到流行的日常性话语,“躺平”的话语性质经历了从抵抗话语脱逸成变相认同式话语的过程。很多时候,“躺平”已经“脱逸”成为青年们的一种社交话语,他们在使用“躺平”语录的同时,并不完全指向具体的“躺平”实践。
  法国心理学家塔尔德提出了“模仿律”概念,认为社会是由一群倾向于相互模仿的人组成的,而对网络流行语的模仿与传播即可视作当下青年主动融入社会语境的社会化尝试。近年来,网络流行语数量之多、破圈频率之快,实则反映出当下青年群体融入社会的迫切愿望。而这一动机,就决定了网络流行语与主流社会价值观之间势必不会是对立关系。相反,借助社交媒体的传播,网络流行语在模仿与脱逸中以“对抗性”的姿态实现了对社会共识的反哺。
  部分学者将青年群体的亚文化行为视为青年以个性来反抗集体性的表现,这沿袭的是西方文化中的二元对立思维模式。而中国的多元融合文化传统为中国人在人生与社会境遇中提供了多元的价值选择,这也使中国文化具有“或此或彼”的更为柔滑的文化特点,人们在生活的任何缝隙中都可以找到生命存在的空间,因此也就失去了对抗的逻辑前提,很少面临西方文化那种“非此即彼”的极端困境。具体到“躺平”这一话语中,可以看到,青年群体依旧期待着能被主流社会认可,其个性化表达中蕴含强烈的集体化、社会化内涵,只不过当下青年在接纳主流文化的过程中表现出一种更为曲折的方式,即所谓的“期待被认可,拒绝被收编”。
  (摘编自韩敏、卢松岩《回到中国文化的对抗认同:网络流行语“躺平”的话语脱逸与共识反哺》)
  材料二:
  “矛盾青年”的“矛盾式表达”是当下青年在社会化进程中的阶段现象,从某种程度上讲,矛盾文化流行语只是当代青年释放负面情绪的一种方式,有时还会在颓废中显示出某些与现实对抗的乐观心态。现代社会的生活节奏不断加速,各行各业的竞争日益激烈,面对当下社会生活的快速变化和竞争的加剧,青年的人生目标和职业选择都会深受影响。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在面对工作生活中的挫折和困难时,更需要提升青年群体负重承压的勇气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摆脱异化自我,实现自我价值的真实表达。
  矛盾文化网络流行语只能作为短暂的“安慰剂”,应该及时开展工作降低或消除其消极影响,引领青年回归现实,保持昂扬奋进的姿态,在漫漫人生路上唱响奋斗奉献的主旋律。青年作为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和希望,其理想是否远大,信念是否坚定,直接关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前进中的发展动力和潜力。青年群体只有勇敢地直面困难,与时代同呼吸,与人民共命运,才能更好地提高人生境界,实现人生价值。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的:“只要青年都勇挑重担、勇克难关、勇斗风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能充满活力、充满后劲、充满希望。
  (摘编自季为民《网络流行语背后的青年心态探析》)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早期研究者普遍认为“躺平”具有消极色彩的表达,而当下我们则认为“躺平”是基于自我需求的语言表达。
  B.“躺平”青年尽管知道所谓的社区认同实质上是一种幻想,但还是忍不住在社交媒体中表述主观经验。
  C.部分“躺平”青年既间歇性质疑主流价值,呈现反主流的对抗姿态,又努力地使自己的人生主流化。
  D.当代青年用一些流行语释放负面情绪,甚至表面颓废地以乐观心态对抗现实,这是社会化进程中的阶段现象。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躺平”一词的脱逸过程实际上就是其抵抗性逐步消解,话语性质改变的过程。
  B.网络流行语与主流社会价值观不是对立关系,所以青年模仿网络流行语并加速其传播。
  C.部分学者将青年“躺平”视为亚文化行为进行研究,这是使用了西方二元对立思维模式。
  D.青年能否真实地表达自我价值直接关乎其理想信念的建立,关乎国家民族发展前途。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最后一段观点的一项是(2分)
  A.人是一种模仿性的生物,而模仿正是促使人类进行文化创造和社会融合的根本性冲动之一。——塔尔德
  B.人们能够按社会要求规范自己的行为,但代价是欲望受到压抑,文明就意味着自由的丧失。——弗洛伊德
  C.在一个社群所用的共同语言之外,也必然会因个人间的需要而产生许多少数人间的特殊语言。——费孝通
  D.中国人消融了西洋概念里团体与个人这两端,中国人的个体与团体不是“对立”的关系,而是“关系”的关系。——梁漱溟
  4.材料一中,为深入解读青年的“躺平”心态,作者采用了哪些做法?请根据文本概括。(4分)
  5.“小镇做题家”是《咬文嚼字》2022年度热词,指“出身小城,埋头苦读,擅长应试,缺乏一定视野和资源的青年学子”。很多青年以此自嘲,引起广泛共鸣与热议。请结合文本相关内容,从“对抗认同”的角度分析这一现象并给这些青年合理的建议。(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第二次探监
  列夫•托尔斯泰
  说也奇怪,自从聂赫留朵夫认识到自己的卑鄙因而憎恨自己那时起,他就不再憎恨别人。
  同米西结婚,昨天他还觉得很称心,今天却觉得根本不可能。昨天他认为就自己的地位来说,她同他结婚无疑将得到幸福,今天他却觉得他不仅不配同她结婚,简直不配同她亲近。
  “首先得去找律师,”他想,“听听他的意见,然后……然后到监狱里来看她,看昨天那个女犯人,把全部真相都告诉她。”
  他一想到怎样跟她见面,怎样把心里话都讲给她听,怎样向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