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6540字。
南昌市部分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联考
语文试题
试卷分值: 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 意 事 项:
考生在答题前请认真阅读本注意事项及各题答题要求。
1. 答题前,请您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或IS 号用书写黑色字迹的0. 5 毫米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卡和答题纸上。
2. 作答非选择题必须用书写黑色字迹的0. 5 毫米签字笔写在答题纸上的指定位置,在其它位置作答一律无效。作答选择题必须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请保持卡面清洁和答题纸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3. 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纸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 现代文阅读Ⅰ (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文学是一面镜子吗?
普鲁斯特在《追忆似水年华》中说, “每位读者在读书时,都是在读自我”。阅读活动中包含着一种认识逻辑,即读者在阅读之时,渴望“在书中认识自己”。菲尔斯基认为,这种自我认知的阅读目的是通过“自我强化”和“自我延伸”实现的。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会对熟悉的场景、熟悉的人物与熟悉的日常生活画面产生共鸣,这种读者与阅读内容瞬间的共同体验,使读者在文学对他者的描述中印证了自我,这种犹如“对镜自照”的行为,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小说的“带入感”,是一个“自我强化”的过程。当我们阅读时代久远或具有异域风情的作品时,-虽然对场景、人物以及日常都不再熟悉,但仍然可以产生共鸣,其原因即我们在这些遥远而陌生的事物中,仍然可以看到自己的某一方面。
拉康著名的“镜像理论”认为,孩子最初通过看到镜中的自己逐渐认识到了“自我”的存在。菲尔斯基反对这种观点在文学中的应用。他认为,我们在阅读之时,文本并不是冷冰冰的镜子,而是一个鲜活生动的对话者,我们通过与文本的对话和联系而塑造了自我。菲尔斯基认为,阅读的体验“更像是看到一个无吸引力的、闷闷不乐的中年人进入一家餐厅,然后猛然发觉你其实看到的是吧台后面镜子里的形象,而这个毫无吸引力的人就是你自己。”镜子中呈现的我们,并不总是我们希望和想要看到的那样。文学不是一面镜子,
第1页, 共 10页
因此它可以让我们了解到自己失败之处与盲点,让我们接触到陌生的“另一个我”,达到更深刻的内省与自我认知。
文学并不是单纯的以视觉为中心的平面镜像,而是一种立体的、错综复杂的、延伸的表现与思考。文学中所蕴涵的知识与认知,也并不是镜子中无法触摸的影子,而是需要读者的阅读与阐释才能够产生意义,获得生命。文学通常是以特殊的个案来描述世界,但是这并不影响文学成为知识的来源,因为我们的社会生活也正是由无数特殊个案独特性的堆积而生成的。相较于凡事客观考证的历史叙事来说,文学有着得天独厚的“内在化”能力,可以主观地从人物内心向外生发,使读者沉浸其中,从而更容易了解文学所表现的外部世界。文学与读者之间的互动是多样、偶然且难以预料的。文学不是一面镜子。读者与文学的相遇,是某种改变的开始。文学影响读者的感知,读者也不断地赋予文学以新的意义。
(摘编自段慧敏《读<文学之用>》)
材料二:
在文学阅读过程中,读者的期待视野与文本之间,常常呈现出顺向相应与逆向受挫两种情况。
当一部作品中的人物性格、情节发展、意境指向等,与读者期待视野中的预先测定完全一致时,即是顺向相应。表现在小说阅读中,那就是,当人物一出场上就会判定其性格趋向; 当情节一开端,就能猜到结局。比如看到“马嵬坡”这个题目,读者极易猜到诗人可能要借助杨贵妃的悲剧,讥讽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第2页, 共 10页
3亿 人都在用的扫描App
A.菲尔斯基认为,阅读时通过“自我强化”和“自我延伸”能使读者更好地融入作品中以实现自我认知。
B.菲尔斯基认为文本不是冰冷的镜子而是鲜活的对话者,因此他反对拉康的“镜像理论”。
C.读者阅读作品时会出现“柳暗花明”的欣喜,重要原因是期待指向从遇挫走向了开悟。
D.相较于完全符合读者期待视野的文学作品,具有适度的逆向受挫的作品易让读者感知到文学作品的魅力。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读者阅读文学作品时与阅读内容产生共鸣并印证了自我,这种现象如同“对镜自照”。
B.材料一多次引用菲尔斯基的观点并作为说理的依据,可见作者对他观点是较为认同的。
C. 文学如果像历史叙事那样凡事讲求客观考证,会因“内在化”能力削弱而趋向平面镜像。
D.如果某作品与读者期待视野顺向相应,可知这位读者有一定阅读技巧且阅读较为轻松。
3. 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材料二核心观点的一项是 ( ) (3分)
A.《复活》中的聂赫留朵夫从纯洁到堕落再到复活的发展过程,既在读者的意料之中,又出乎读者的意料之外。
B.《小二黑结婚》中小二黑和小芹追求自由恋爱,突破重重阻碍,最终实现大团圆的结局,符合多数人的心理预期。
C.《老人与海》中桑地亚哥的“硬汉”精神贯穿小说始终,这对喜欢阅读海明威作品的读者极具阅读吸引力。
D.读者在阅读《党费》时,读到黄新组织妇女同志为山上的同志运送咸菜遭遇白匪时会为其担心,读到她为掩护同志而壮烈牺牲时会感到悲痛。
4.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结构。 (4分)
5.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说明优秀的文学作品应具备怎样的特点。 (4分)
(二) 现代文阅读Ⅱ(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秦岭记(节选)
贾平凹
牛站在岭畔[3],伸嘴去吃酸枣刺。人吃辣椒图辣哩,牛吃枣刺图扎哩,酸枣刺是牛的调料。狗卧在门道里一直在啃骨头。骨头早已成了黑棒子,狗不在乎有肉没肉,它好的就是那一股味道。东头的铁匠铺里一直在叮叮咣咣敲打,西头的弹棉花店里一直在嗡嗡嗡作响,整个后晌石坡村都在软硬相间的声音里。
石坡村之所以在白芦峪出名,就是有张家的铁匠铺和司家的弹棉花店。但是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