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9490字。

  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学情调研试卷
  七年级语文
  答题注意事项
  1. 本卷满分150分, 答题时间150分钟。
  2. 答案全部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卷上无效。
  3. 答题使用0.5mm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对应题号的答题区域书写答案。注意不要答错位置, 也不要超界。
  4. 作图题必须用2B铅笔作答, 并请加黑、加粗, 描涂清楚。
  任务群一(30 分)
  1.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语境完成后面的题目。  (6分)
  踏上七年级的语文阅读之旅, 我们被 篇篇文质兼美的文章      、         。在莫怀戚的《散步》中, 我们学到了处理分(qí )        的艺术; 在鲁迅的深切怀念里,我们感受了人与人之间纯(cuì)       的情感; 在朱自清的春天里,我们闻到了酝(niàng)            在空气中的泥土气息;在陆游的诗歌里,我们读到了诗人的爱国热(chén)            。
  (1) 依次填入第一句话画线处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熏陶   感染 B. 感染   熏陶
  (2) 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4分)
  ①(qí)        ②(cuì)           ③(niàng)          ④(chén)            
  2.根据所学古诗词,将下面这段对话中的诗文名句填写完整。  (10分)
  小语:我曾经以为古诗词中有些特定意象包含的情感或意境具有固定性,但最近复习的时候发现,也不全是如此。比如“夜雨”,李商隐的“何当共剪西窗烛,(1)               ”(《夜雨寄北》) 着重于凄苦,而陆游的“(2)               ,铁马冰河入梦来”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则更显雄壮。
  小文:我也有这样的发现。同样是“月”,曹操的“(3)            ,(4)                ”(《观沧海》)写出了大海容纳万物的胸襟,而李益的“回乐烽前沙似雪,(5)               ”(《夜上受降城闻笛》) 则着重刻画夜晚的凄冷。
  小禾:不仅如此,同为游子所见,马致远的“ (6)                    , 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天净沙??秋思》)只剩凄凉萧条,而王湾的“(7)                  ,(8)                        ”  (《次北固山下》) 则尽是恢宏阔大。
  小语:温习知识居然有这么多新的发现,真是应了孔子的那句话:“(9)                ,(10)                     。 ”  (《论语》)
  3.为推动全民阅读,建设书香校园。学校决定开展以“少年正是读书时”为主题的系列活动,请完成以下任务。  (14分)
  (1) 【拟写标语】请根据画线句子的内容将下面的标语补充完整,要求对仗工整。 (3分)
  书籍是人类对自然社会探索认知的积累, 是人类求知的捷径。 正像鸟儿要想自由自在地高飞入云端, 首先要振动自己的翅膀一样,人们要想更快更多地求得知识,丰富自身,就必须勤勤恳恳、扎扎实实地多读书。
  标语:鸟欲高飞先振翅,             
  (2) 【设计活动】活动的成功举行离不开合理的安排,语文老师已设计好了两种活动形式,请你帮他再设计两个。(4分)
  活动一:举办“我的读书经验”交流会
  活动二:举行“名著知多少”读书知识竞赛
  活动三:                              
  活动四:                              
  (3) 【仿写表达】谈到读书的作用时,大家各抒已见。请续写一句话,表达你对读书作用的认识。(3分)
  读一本好书,犹如同一位高尚的人对话。读书,让我们体验生活的乐趣; 读书,让我们拥有崭新的发现;              ,                ; 读书,让我们懂得做人的道理。
  (4) 【建言献策】
  甲同络时代,信息量很大,可以看的书很多,但是,面对茫茫书海,我们不知从何下手。
  乙同学:我们现在太忙了,要做那么多题目,哪有时间读课外书?
  丙同学:我们读过很多书,但读后很容易忘记,留下深刻印象的不多。
  请你针对以上发言,给在场的校长和同学各提一条建议,注意语言的得体。  (4分)
  ①向校长提建议:                                      
  ②向同学提建议:                                      
  任务群二(60 分)
  4.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对话。  (7分)
  行舟
  [唐]李益①
  柳花飞入正行舟,卧引菱花信②碧流。
  闻道③风光满扬子,天晴共上望乡楼。
  注:①李益:唐代诗人。此诗为扬子江上舟行所作。②信:任凭。③闻道:听人说。
  生:李老师,我从(1)               (植物)读出,诗人行舟的季节是春天。
  师:你读得非常仔细,确实是这样的。  (2分)
  生:第二联的(2)“                ”字,给人感觉诗人正悠闲地泛舟在扬子江上。  (2分)
  师:粗粗读来,这确实是一幅闲情逸致的画面。但诗人身在春光明媚的扬子江上,却说“闻道”而不是“眼见”,这又是为什么呢? 你可以结合诗人的情感去分析吗?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