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3350字。
南京市六校联合体2023-2024学年高一下4月联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君子不器”,孔子认为君子作为价值的承担者,不能仅满足于掌握某种技能来实现个人物质追求,还要能够胸怀天下,所谓“君子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论语•卫灵公》)因此教育之重,首要“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论语•学而篇》)。“务本”,首先要塑造人格,做一个“泛爱众”“博施于民而能济众”的人。一个人值得称赞的不是他的技能,而是他的人格。完善人格的培养,在某种程度上其意义要重于技能的培养。因此教育的重心应该放在“成人”“成德”上,并始终贯穿这一目标。
孔子认为,技能培养必须以人格培养为基础。他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篇》)一个人如果没有完善的人格,那么即使他掌握了一定的技能,却仅仅用来为自己谋事、谋食的话,也未必能为社会做出什么贡献,甚至若缺乏完善的人格,一个人掌握的技能愈高,就愈有力量危害人群。这从孔子对弟子的评价可以清晰地看出。比如他认为以“言语”著称的子贡不如以“德行”著称的颜渊。对同样以“言语”著称的宰我,孔子更是因其不行三年之丧而斥之“不仁”。冉有精于“政事”但他帮助季氏搜括钱财,孔子号召弟子群起而攻之:“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论语•先进篇》)子夏以“文学”著称,孔子告诫他“汝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论语•雍也》)这说明孔子评价弟子的首要标准是人格而非技能,绝不会因为其某方面的技能而对人格缺陷姑息迁就。孔子把培养学生人格作为教育首要目标,强调以完善人格为目标,重视群体和谐一致的个人发展而不是独善其身的个人主义发展。这是孔子教育思想的伟大之处。
孔子不仅把人格教育作为教育的终极目的,还提出了完整的人格体系理论。“圣人”是孔子的人格体系中的最高层次,但圣人的境界即便尧舜也做不到,遑论普通人。但孔子依然提出圣人的目标,意在使人始终具有提升的目标。但这种几乎达不到的要求可能会使人产生畏难心理,从而放弃提升努力,甚至连较低的人格层次也达不到了。因此孔子提出了比较现实的人格层次——君子——作为现实的目标:“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论语•述而》)
君子是相对比较现实的理想人格,是实践礼乐文明和体现仁义价值的精英。具体来讲,“君子之道者三: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论语•宪问》)君子是具有通过修身努力培养仁、智、勇品格的人。君子还有四道,有九思,君子还须做到“博学于文,约之以礼”(《论语•雍也》)等。概言之,君子的品格可分为两方面:不仅要对己能“修己”,还要对人能“安人”。作为普通民众的先进分子甚至领袖,君子应担当领导人们实现“仁”的责任。所以孔子努力培养学生树立君子风范来引导社会形成良好风气,他说“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论语•颜渊》)君子与小人泾渭分明:在做人上,“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在处理人际关系上,“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论语•为政》)“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论语•颜渊》)在个人胸襟上,“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述而》)“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论语•子路》)君子是政治文化的传承者,在社会上起到榜样的作用,对普通百姓的言行举止、思想行为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摘编自杜以向、王雪梅《孔子的人格教育思想》)
材料二: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认可的最高理想就是“天下为公”的“大同世界”,重视群体的思想在中国历史上一直占据主导地位。先秦儒家理想人格的塑造正是偏重于社会的群体意识,主张“推己及人”,倡导“己立立人”“己达达人”的精神价值,具有浓烈的利他性。虽然先秦儒家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君子不器”与“天下为公”都体现了儒家重视天下社会的群体思想。
B.君子“修己”而“安人”,能“以天下为己任”,是孔子认可的理想人格。
C.孔子赞扬颜渊,批评子贡、冉有,因为他们的行为不符合“忠恕之道”。
D.“推己及人”蕴含了个人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偏重于强调利他精神。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用递进结构,论证人格教育的基础与体系,材料二对个人与社会进行了辩证分析。
B.材料一和材料二都对“人格教育思想”进行了论述,但二者论述的角度不同,可以互相补充。
C.普通的百姓可以受“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影响,提升人格层次,成为君子,实现理想人格。
D.“大同世界”个人必须服从群体利益,以社会价值为参照系,这是中华民族认可的最高理想。
3.下面的说法,不符合儒家群体主义人格教育思想的一项是(3分)
A.孟子:“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B.贾谊:“国尔忘家,公尔忘私,利不苟就,害不苟去。”
C.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D.龚自珍:“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4.孟子曰“人皆可以成尧舜”,请结合材料一谈谈你的理解。(4分)
5.先秦儒家的群体主义人格模型对我们的社会生活有哪些指导意义?请结合材料二简要说明。(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青白瓷
戴 涛
书房的书架上,除了书,我还放了两件瓷器,在读书写字之余,总会看上几眼。为何会有这习惯,那还要从它们的来历说起。
十年前,我去一个中部城市,参加我们系统内的一个全国性会议,在会议间隙,和我同住一室的老刘(他来自江西,是我们系统里资格最老的一个)对我说:“老戴,听说这里的古玩市场特别兴旺,我们去看看。”其实我对古玩根本没有兴趣,可既然老刘说了,也就随他了。
到了古玩市场,老刘不看字画不看钱币就看瓷器,十几家瓷器店一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