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2350字。
高二语文考试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三、四单元和“古诗词诵读”。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在地球数以百万计的生物种类中,大熊猫无疑是外形最引人注目的物种之一:圆脸,黑白分明的体色,大大的黑眼圈,头上还竖着一对黑耳朵,再加上毛茸茸、圆滚滚的身躯,在给人憨态可掬印象的同时又充满了呆萌可爱的孩子气。大熊猫的圆脸是因为颧弓向两侧膨大突出、吻鼻部显得相对缩短的缘故。其黑白分明的体色也是可爱的标志之一。这种体色在山地森林环境中有利于保暖,并在一定程度上起到隐蔽作用。大熊猫的这些特征都是进化的产物。
与较为发达的嗅觉和听觉能力相比,大熊猫的视觉能力不强,大概相当于人的800度近视眼。不过,在茂密的竹林环境里,大熊猫似乎没有必要进化出敏锐的视觉。大熊猫在行走时前后肢都是内八字,一摇三晃的样子滑稽可爱。一方面,大熊猫常常给人慢节奏的感觉,这种慢吞吞的活动方式也的确有利于节省能量;另一方面,大熊猫能涉水,可爬树,嗅觉和听觉能力发达,全身关节十分灵活,能更好地适应山地环境而生存。大熊猫还能做出一些让人意想不到的动作,比如“萌兰”在树杈上绷“一字马”的动作就火遍互联网。
大熊猫在分类上属于食肉目动物,至今仍保留着典型肉食动物消化系统的特征,但这个物种在食性上却进化为以竹为生,并由此导致其在形态、行为、生理、遗传等方面的一系列适应性转变,以适应环境。因此,大熊猫是生物学研究领域的理想模型物种。围绕大熊猫食性转换及对其竹子的适应,科学家从形态、行为、生理、遗传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的进化生物学研究;在保护生物学方面,有关大熊猫濒危机制、进化潜力、保护管理及其成效评估等研究也层出不穷。
据研究,可能在距今约200万年前,小种大熊猫就已在食性上进化为以竹为生。由于纤维含量高,竹子对大熊猫而言无疑是一种低营养的食物。在漫长的进化历程中,大熊猫前肢桡侧籽骨膨大形成了“伪拇指”,便于在采食时抓握竹枝;膨大的颧弓上附着有发达的咀嚼肌肉,以适应咬切、咀嚼加工食物。由于对竹子的消化利用率很低,为了满足日常生活中对物质和能量的需要,大熊猫发展出大量采食并让食物快速通过消化肠道的觅食对策。成年大熊猫在摄食竹叶的季节,每天可摄入竹叶10公斤,约为体重的10%;在摄食竹笋的季节,每天摄食最高可达38公斤,约为体重的40%。由此观之,大熊猫可媲美甚至超越我们人类的“吃货”,人类曾因饥饿而在遇到食物时努力进食。
为适应大量摄食,野生大熊猫一天中50%以上的时间都在采食竹子,昼夜不停,基本上处在“吃了睡、睡了吃”的状态。卧龙自然保护区里的大熊猫每天移动的直线距离不长,多在500米之内,常年生活在4-6平方千米的区域中。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大熊猫一些高耗能的器官(如大脑、肝脏和肾脏等)显著缩小,肠道内微生物可辅助消化部分纤维素和半纤维素,是对以竹为生的生活方式的适应。
野生动物种群普遍都发展出了避免近亲繁殖的机制,以确保物种的长期生存与进化潜力。然而,与大多数兽类“偏雄扩散”不同的是,野生大熊猫种群表现出“偏雌扩散”模式,即雌性亚成体从种群中扩散出去,这一现象有点像人类社会的“嫁女”,这也是野生大熊猫种群为了生存而进化的结果。
迄今所知最古老的大熊猫成员——始熊猫化石出土于我国云南禄丰,地质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大熊猫行走时一摇三晃的样子滑稽可爱,大熊猫常常给人慢节奏的感觉;其实大熊猫能涉水,可爬树,全身关节十分灵活。
B.大熊猫原本是食肉动物,却进化为以竹为生的物种,与此相适应,其前肢桡侧籽骨膨大形成了“伪拇指”,以便在采食时抓握竹枝。
C.大熊猫堪称“吃货”,每天摄食量大约38公斤,约为体重的40%,这是因为竹子是低营养食物,大熊猫对竹子的消化利用率很低。
D.大熊猫是我国土生土长的珍稀物种,我国对其保护成效显著,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已将大熊猫受威胁的等级由“濒危”降为“易危”。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大熊猫具有圆脸、黑白分明的体色以及大大的黑眼圈等人见人爱的特征,这些特征都是进化的产物。
B.大熊猫的视觉能力不强可能与生活在茂密的竹林里有关,大熊猫无需进化出敏锐的视觉能力也能生存下去。
C.大熊猫种群的“偏雌扩散”模式与大多数兽类不同,却与人类社会的“嫁女”有点相似,这是进化的结果。
D.经过不懈努力,可爱而令人喜欢的大熊猫不再“濒危”了,今后我们对大熊猫的保护也将相应地“降级”。
3.下列选项,最能体现“大熊猫嗅觉和听觉能力发达”的一项是(3分)( )
A.长大后一直被小伙伴欺负的大熊猫“萌兰”,在2021年某日中午成功翻越了围栏,演出了一幕“越狱”活剧。
B.长得慢,吃饭慢,走路慢,爬树慢,慢吞吞的早产儿“花花”甚至在地震来临时,都比其他大熊猫慢一拍。
C.在伦敦动物园里,来自中国四川的游客用四川话与旅英大熊猫“甜甜”交流时,大熊猫“甜甜”竟然愣住了。
D.雌性大熊猫在树上留下“信息”,周围的雄性大熊猫通过气味来“寻缘”,雌性大熊猫竖起耳朵,关注着动静。
4.王科在大熊猫国家公园参加学习实践活动,他将跟随科研人员在某核心区域调查大熊猫种群数量,下列做法不能区分大熊猫个体并有效统计大熊猫种群数量的一项是(3分)( )
A.调查大熊猫粪便中咬节长短、切缘整齐程度,并统计分析发现粪便的距离、地形等信息。
B.研究大熊猫的进化过程:小种大熊猫、大熊猫武陵山种、大熊猫巴氏亚种、现代大熊猫。
C.提取粪便表面黏膜中的肠道壁的脱落细胞的DNA信息,在此基础上进行分子生物学分析。
D.通过红外相机监测调查大熊猫的数量,通过人工智能技术进行“猫脸识别”来进行区分。
5.野生大熊猫种群是如何通过进化来适应环境而生存的?请根据文本简要概括。(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一天的等待
海明威
他走进我们的房间关窗时,我们还没有起床,不过我发现他好像生病了,①全身哆嗦,脸色苍白,步履蹒跚,似乎动一下就会疼痛至死。
“哪儿不舒服了,宝贝儿?”
“头痛。”
“赶快回床上躺着去。”
“不,我没事儿。”
“你先回床上去,我穿好衣服就去看你。”
不一会儿,他穿好了衣服,坐在火炉旁。这个九岁男孩看上去又虚弱又可怜,我摸了摸他的额头,烧得很厉害。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