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3830字。
河北省沧衡学校联盟高二年级2023-2024学年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一单元、第二单元。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江南”的字面意思是长江以南,今天通称的“江南”,在历史上也被称为“江东”或“江左”。作为地理概念的“江南”,则逐渐固定为太湖流域的苏州、松江、常州、杭州、嘉兴和湖州等地。也正是在人文交流和积淀的历史演变中,文化以其独特魅力跑赢了行政区划的频繁变动,把诗情画意的江南定格在了中华文明史上。
其实,在先秦时期的中原人士眼中,江南是“文身断发”的蛮夷之地,其人尚勇好斗,和今天人们熟悉的“江南范儿”大相径庭。秦代到汉初,江南大部分地区还处于“火耕而水”的原始农业时代,这片土地在当时人心目中的形象并不可爱。然而,汉朝以后,全球气温降低,江南一带的气候变得适宜耕种和居住,迎来了改命更生的天赐良机。如果说土地开垦和经济发展为江南的繁盛奠定了物质基础,那么,深刻而广泛的人文交流,则不断为“江南范儿”的形成注入了活力。
历史地看,秦汉之际、两汉之际、东汉末年至三国期间,特别是西晋永嘉之乱、唐朝安史之乱、北宋靖康之乱以后,以人口大规模南迁为载体的文化传播和融合,顺应了自然环境变化的大趋势,一次又一次刷新着江南的面貌,促使“江南”进入了属于自己的文化时间。
史学家钱穆认为:“东晋南渡,长江流域遂正式代表着传统的中国。”永嘉之后,大批中原世家南渡避难,他们大都具有较高的文化造诣,雅致的士族文化给彼时的江南注入了诗性内涵,有力推动了“吴越之风”向“江南文化”的转变。这一时期,许多重要文化成果都出自北方移民或其后裔之手。钟嵘的《诗品》、周兴嗣的《千字文》、刘勰的《文心雕龙》,皆为例证。到了唐代,安史之乱后,“士君子多以家渡江东”。有学者统计,从整个唐朝的诗人人数来看,北方远远超过南方,但安史之乱之后,南方诗人人数大幅提高,与北方不相上下。
靖康之变,宋室南渡,江南在文化发展之路上进一步发力。据研究,这次人口大迁移从1126年(靖康元年)开始,一直持续到1279年,总人口达500万人之多,让南方人口数量大大超过北方。旷日持久的移民波及整个长江流域乃至今天的海南岛,而移民分布最多的则是南宋政权中心所在的江南地区。一方面,“西北士大夫多在钱塘”,诸多学者大儒在此会聚,李清照、辛弃疾等文人雅士在此居停,大大推动了文化学术的发展;另一方面,大批职业艺人集聚促进了市民文化的繁荣,《武林旧事》记载,南宋的杭城内外共有娱乐场所“瓦子”二十多处,观众多时达到千余人。
当历史行进到明清时期,江南文化以成熟绚丽的姿态呈现于世人面前。明代状元,四分之一来自江南地区;清代状元,江南地区占半数以上。科举场上的得意,集中反映了江南文化实力的整体提升。作为这一时期文化标志的《红楼梦》、“三言二拍”等名篇佳作大都打上了江南的印迹,也正是这些文化经典最直接地塑造了流传至今的江南形象。
可见,“江南范儿”是历史的产物,正所谓“东南财赋地,江左文人薮”,历代文化人对江南山水风物的描摹、对江南文化精神的阐发,则是推动这一历史进程的关键所在。
(摘编自胡一峰《何谓“江南”——谈谈文化概念中的江南》)
材料二:
作为中国东南核心的“江南”,是历代文人学者不断构想的、时空界限难以固定的历史文化区域,所以称“文化江南”。“文化”是历史的投影,“文化江南”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今天通称的“江南”的范围与作为地理概念的“江南”的范围并不相同,前者范围大,后者 范围小,且后者区域比较固定。 B.汉初之前,江南大多数地区属于原始农业时代,是蛮夷之地,再加上这里的人尚勇好斗, 因此中原人士并不看好它。 C.经过南北方的相互融合,唐朝安史之乱后,南方诗人人数与北方诗人人数大致相同,但 两区域内诗人的诗歌成就难以并论。 D.从地理角度的研究来看,江南文化属于区域文化,这个区域的文化要素在不同阶层、不 同区域之内会呈现出不同的类型和个性。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两则材料都谈到了“江南文化”,但前者侧重于对“江南文化”形成的阐释,后者侧重于 “文化江南”对“江南文化”作用的分析。 B.材料一大量引用了史料和名人名言,这是文化学术论文的特质,既丰富了文章内容,又 增强了可信度和权威性,强化了论证力度。 C.“江南范儿”对今天的人们来说十分熟悉,一提起它,江南山水风物、江南文化精神就萦 绕脑中,其形成经历了较长的历史时期。 D.江南的文化传统之所以会影响人们的生活,根源在于不同区域的环境、物质要素、生产 方式和社会习俗等方面存在着区域差异。 3.下列选项中,不能支撑材料一第三段中的观点的一项是(3分) A.永嘉之后,人们南渡避难,北方士族文化给彼时的江南注人了诗性内涵,推动了“吴越之 风”向“江南文化”的转变。 B.人口大迁移让南方的人口数量大大超过北方,诸多学者大儒和大批职业艺人集聚江南, 江南文化得到了广泛的发展。 C.汉朝以后,全球气温降低,江南一带的气候适宜耕种和居住,土地开垦和经济发展为江 南文化的繁盛奠定了物质基础。 D.在明清时期的科举考试之中,明代状元中有四分之一的人来自江南地区;而清代状元 中,江南地区的人数占半数以上。 4.下列选项,不属于“江南文化”的内涵与外延的发展变化的一项是(3分) A.江南处于“火耕而水耨”,是“文身断发”的蛮夷之地,其人尚勇好斗。 B.江南区域地缘文化包含着古代吴、楚、越三大分支文化内涵,且彼此重叠。 C.江南区域文化发展呈现多样性与统一性特征,彼此竞争与融合,流派纷呈。 D.吴方言成为江南文化的核心标志,可以此来确定文化江南的地理范围。 5.“地缘上的江南”和“文化概念中的江南”有什么不同。请根据材料内容简要分析。(6分)(二)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火星上的祝融(节选)
王侃瑜
人类离开火星以后,唯余祝融独自驻守大荒。
祝融每秒能够进行一京的京次计算,可以同时控制火星上所有的纳米机械,具有自我学习和成长的能力,可伊不确定自己是否为生命。
祝融派出纳米机械,对火星进行地毯式搜索。在尘土的掩埋下,它们找到了二十四台探测车、十五架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