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4240字。

  湖北省“荆、荆、襄、宜四地七校”考试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卷
  考试用时:150分钟 试卷满分:150分
  祝考试顺利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当《边城》的牧歌图式指向一个文化隐喻时,诗意的中国形象诞生了。我在这里使用“形象”一词,因其作用重大,特作一些说明。我们知道,一般文学理论意义上的形象分析倾向于个别的典型人物,而在50年代比较文学的一个分支形象学兴起后,“形象”一词的使用被泛化了,它与特定国家、民族,或某类人等具有高度概括性的名词联属,形成其独特的研究对象,如“美国形象”、“俄国形象”、“英国形象”等。这一形象的范围不限于人,它还可以包括风物、景物描述,甚至观念和言词,总而言之,它是存在于作品中关涉民族与国家的主观情感、思想、意识和客观物象的总和。形象学研究的重点,是文学中的异国异族形象,和它必然伴生的自我民族形象,以及形象背后隐涵的国家和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与冲突。由于不同国家、民族在文化上的巨大差异,相互间的曲解、夸饰和想象是必然的,恒常的,因此,形象服从的不是写实定律,而是民族想象的有效性和合乎逻辑性。我们在《边城》研究中引入这一概念,是为了把牧歌的文化隐喻置于中国被动现代化,以及现代民族、国、家观念生成的背景中来考察。
  像所有形象学意义上的形象一样,“中国形象”也是一个极具统摄意味的概念,它是中华民族在整体意义上对自我的看法的具象表达。《边城》的牧歌属性充分展示了乡土与传统的诗意,以最为贴切和概括性的形式,将30年代的中国想象——悠久历史的泱泱大国,它的苦难,它的文化优势——凝聚成可感的艺术造型。这形象是崭新的,文坛被“国民性话语”和“阶级话语”支配多年后,一个焦虑中的民族渴望借助文学的形式,展示自己文化的魅力及生命力,《边城》应运而生。
  一部文学作品,其文化隐喻被提升到民族、国家形象的层面上,除艺术品质的精湛外,高度的概括性和相当的容量是必不可少的。中国现代文学中,能当如此评价的作品十分罕见,而鲁迅的《阿Q正传》和沈从文的《边城》是其中最有代表性、文化隐喻又完全相反的两部。我们不应该将两部作品中反映的民族的双重根性指认为一个毋须求证的事实,而应该意识到民族形象的建构性和被阐释性,它依附于不同的知识体系。鲁迅的《阿Q正传》是启蒙话语的杰作,沈从文的《边城》的文化隐喻则要放到近现代文化守成主义思潮中去理解。
  启蒙主义和文化守成主义是后发国家对被动现代化的两种主要回应模式。按照美国汉学家艾恺所下的定义,“现代化”指“一个范围及于社会、经济、政治的过程,其组织与制度的全体朝向以役使自然为目标的系统化的理智的运用过程”。现代化进程使社会能够更有效地调动资源和劳动力,为国力强盛和人民富足开辟道路,因而得到广泛拥护。另一方面,现代化对任何事物唯一的价值标准就是功利性和效率,这使它必定强调结果的评价,也预设了道德的相对性甚至道德真空,人的工具化和物化也就成为必然之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形象学兴起后,“形象”一词的外延扩大了,在文学理论领域中,它不局限于指个别典型人物。
  B.《边城》的诞生恰逢其时,它塑造了崭新的形象,展示了中华文化的魅力,符合民族想象的逻辑性。
  C.作者认为,《阿Q正传》和《边城》虽然艺术品质精湛,但他们所反映的民族的双重根性并非事实。
  D.现代化之所以受到激烈的批判,是因为它把功利性和效率作为唯一价值标准,与人性的目标和传统的道德价值相悖。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边城》的牧歌属性体现了中国形象的诗意,其中的文化隐喻达到了民族、国家形象的层面。
  B.现代化进程虽然能促进国力强盛、经济富足,但是也必然带来人的工具化和物化。
  C.在中国近现代,启蒙主义作品在“国民性”命题上,往往具有特定指向,所塑造的形象都具有负面的价值判断。
  D.文化守成主义作家有意在作品中凸显中华传统文化的优越性,以此抵抗现代化进程带来的民族屈辱感,缓解民族认同危机。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作品不符合启蒙主义核心命题的理念的是()(3分)
  A.《子夜》(茅盾) B.《家》(巴金)
  C.《骆驼祥子》(老舍) D.《受戒》(汪曾祺)
  4.根据材料内容,简要概括《边城》的创作背景。(4分)
  5.结合材料内容,谈一谈你对下列文段中“启蒙者的姿态”和“保守的姿态”的理解。(6分)
  鲁迅和沈从文代表了现代中国面对乡土社会的两极,以鲁迅为代表的知识分子群体,接受西方现代文明的洗礼,面对乡村社会显现出的基本姿态是逃离,试图以启蒙者的姿态来唤醒民众,改造乡土社会的愚昧。沈从文则站在另一极,传达出来的是对乡土的依恋,是回归乡土。他摆出的不是一种启蒙者的姿态,而是一种保守的姿态。(宁夏《乡土的逃离与回归》)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打我身边路过的世界
  汤世杰
  在峡谷里行走,满目都是新鲜,世界犹如初降,仿佛一切都刚刚诞生,巨大的、既柔和又飙烈的娴静与安详,你很想去揣摩、体验她在亿万年前的造山运动中,所经历过的一切;岩石与岩石间相对移动时送出的串串火星,隆起或沉落的巨大山体,从地底深处涌出的、通红的,四处奔行的熔岩,和像刀剑剐蹭玻璃天空一样刺耳的吓人音响……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