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3000字。
深圳市七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
语文
考生注意: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今天,我们召开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座谈会之前,我先后参观了新建成的中国国家版本馆和中国历史研究院的考古博物馆,很有收获。成立中国历史研究院、中国国家版本馆,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这次参观考察中国历史研究院、中国国家版本馆,我更加深切感到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中华民族具有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文化关乎国本、国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这些元素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这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这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决定了中华民族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统一性,这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各民族文化融为一体,即使遭遇重大挫折也牢固凝聚,决定了国土不可分、国家不可乱、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的共同信念,决定了国家统一永远是中国核心利益的核心,决定了一个坚强统一的国家是各族人民的命运所系。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这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决定了中国各宗教信仰多元并存的和谐格局,决定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这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决定了中国不断追求文明交流互鉴而不搞文化霸权,决定了中国不会把自己的价值观念与政治体制强加于人,决定了中国坚持合作、不搞对抗,决不搞“党同伐异”的小圈子。
(摘编自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
材料二:
今天的中国是由昨天的中国延续而来的。要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必须知晓我们民族过往的历史,以及在漫长历史中所形成的民族特性和文化特色。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材料一指出成立中国国家版本馆和中国历史研究院是国家的重大决策,它们的建成对国人了解中国悠久的历史有重大意义。
B.材料一概括了中华文明五大突出特性,它们是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很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的,影响着中华民族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C.材料一和材料二都涉及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强调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历史的重要性,并指明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历史的途径。
D.材料二第二段主要从考古和古籍搜集整理两个方面,列举了我国近年来在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历史上所取得的重大成绩。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习近平主席参观了中国国家版本馆和中国历史研究院的考古博物馆,对中华文明的历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因此决定召开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
B.材料一提到了“人类史”“文化史”“文明史”三个不同的概念,文中所说的中华文明的历史是中华民族的文明史,而不是人类史或文化史。
C.面对“怎样对待本国传统文化”的时代之问,中国人曾经用文化激进主义和文化保守主义来解答这一问题,但都没有取得成功。
D.当代中国人民如果要讲好中国故事,总结好中国经验,构建出中国理论,形成具有影响力的中国话语,必须首先在精神上实现自主自强。
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材料一中习近平主席从自己切身体会出发,来谈论中华文明悠久历史,具体真实,有说服力。
B.材料一使用五个“从根本上”来论述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对民族发展的重要作用,语意明确,态度鲜明。
C.材料二站在今天的角度,论述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这一话题,具有明确的现实指向性。
D.材料二按“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顺序展开,并在每段开头点明分论点,思路清晰,层次分明。
4.如何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请结合材料二简要说明。(4分)
5.材料二指出中国要创造新时代的新文化,这个新文化会是怎样的?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摘橘子
沈从文
萝卜溪滕家橘子园,大清早就有十来个男男女女,爬在树桠间坐定,或用长竹梯靠树,大家摘橘子。人人各把小箩小筐悬挂在树枝上,一面谈笑一面工作。
人称“黑中俏”的夭夭不欢喜上树,便想新主意,自出心裁找了枝长竹杆子,杆端缚了个小小捞鱼网兜,站在树下去搜寻,专拣选树尖上大个头,发现了时,把网兜贴近橘子,摇一两下,橘子便落网了,于是再把网兜中橘子倒进竹筐中去。众人都是照规矩动手,在树桠间爬来转去很费事,且大大小小都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