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8230字。

  四川省达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语文试题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卡上,将条形码贴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案标号填涂在答题卡上对应题目标号的位置上,非选择题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书写在答题卡的对应框内,超出答题区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的答案无效。
  3.考试结束后,考生只交答题卡,试题卷请带走。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早在三千多年前,黄河流过的大地就已经传唱着许多美丽动听的诗歌,接着从华北到江南,整个中华民族都沉浸在诗歌扣人心弦的韵律里。
  如果要认识中国文学的精髓,那么从古典诗歌切入,最能一窥堂奥。
  诗歌是什么?诗歌是以婉转的格律、特定的形式,抒发人们内在心声的文字曲调。它是建立在文字的艺术形式里,经过了用字遣词的打磨、感受思虑的沉淀,以精致细腻的文字组织,让表达出来的感觉更敏锐、心灵更优美,对这个世界的了解也更深刻。南朝梁代的萧统在他编选《文选•序》时,就说:“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从《诗经》《楚辞》和汉赋,到魏晋南北朝、唐代,诗歌的艺术成就到达巅峰。
  这些诗篇经过漫长时代的洗练,出现了不同的形式与内容。如《诗经》以四言诗为主,以歌唱婚姻恋爱的追求与苦恼最多;《楚辞》是屈原抒发他那激昂动荡的大喜大悲,诗篇大多是参差不齐的长句。
  东汉时期,民间悄悄地酝酿了五言诗。到了魏晋南北朝、唐代的六百多年之间,五言诗大盛,唐代的杰出诗人更是登峰造极,从此以后,五言诗成为许多杰作的宝库,《红楼梦》里那些贵族小姐们的吟诗作诗也以五言诗最多,就可以证明这一点。
  至于宋朝,这个阶段的代表性文学其实依然还是诗。整个宋代的诗篇数量高达二十七万首,远远超过五万首的唐诗,可见宋代的作家真正用心投入的还是诗。其实,古典诗歌一直都是每一个时代的大宗,所以说“中华民族流着诗歌的血液”。
  三千年来,为什么要读诗尤其是古典文学、古典诗词?
  表面上,读文学只是职场上拼搏之余的闲情逸致,用来调剂一下身心而已。古人早就体认到“腹有诗书气自华”(苏轼《和董传留别》)。诗书的深度、诗词的情韵,都会让一个人由内而外焕发出一种恢宏、优雅的气质。思想家荀子说“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荀子•劝学篇》),只要山里面埋藏着玉,连草木都会长得特别翠绿滋润。
  一个人如果多多读诗,就会言语有深度,连脸孔都会优美可爱一些。当然,读书、读诗并不只是有美化功能,甚至还能减轻或解决人生的问题。南朝钟嵘在《诗品》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歌能让我们更深刻而敏锐地了解这个世界,要想一窥中国文学之堂奥,可以从古典诗歌切入。
  B. 古典诗歌发展到宋代,经过作家的重视和真心投入,无论是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大大超过了唐诗。
  C. “中华民族流着诗歌的血液”,是因为三千年来的中国古典诗歌,一直都是每个时代的大宗文学。
  D. 诗人比一般人更敏锐,看到听到体验的比大多数人更多更细致透彻,正所谓“诗人是人类的感官”。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开篇从中国古典诗歌传唱入手,阐释了诗歌的特质、内容及其形式发展,然后论及品读古典诗歌的原因、意义和价值。
  B. 材料一在阐述品读古诗词相关内容时,多次运用举例论证、引用论证等方法充分地表明诗歌可以带给我们人生体验和美好姿态。
  C. 材料一引用杜甫、韩愈、李贺、王维的诗句,意在证明诗人可以看到听到一般人看不到听不到的和说出我们说不出、说不好的感受。
  D. 材料二认为诗人把内心的情感和意志用一种直白的方式,毫不含蓄地表达出来就是诗歌,也就是叶嘉莹先生说的“摇荡性情”。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意在阐明诗歌相较于其他文学样式,其作者积淀更深厚,思考更细腻,表达出来的感觉更敏锐,文辞更华美,成就更卓越。
  B. “山青花欲燃”和“川原近远蒸红霞”,山色青翠着一“燃”字,川原花开着一“蒸”字,与“山舞银蛇”的“舞”一样化静为动,显示诗人体验表达的高妙。
  C. 荷尔德林认为人“还诗意地安居在大地之上”,白居易认为“人间要好诗”,前者肯定人要生活在富有诗意的大地上,后者肯定诗人能把天意带到人间来。
  D. 《尚书•尧典》有云“诗言志”,即诗是用来表达诗人的思想、志向等;因为有了诗,于是有了外物的四季变化、自然万物的种种特性和世间的苦难与机遇。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能力。
  B.“无论是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大大超过了唐诗”错误,原文“整个宋代的诗篇数量高达二十七万首,远远超过五万首的唐诗”只表明数量超过。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D.偷换概念,原文“诗人将自己的内心情感和意志借诗歌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医药是我国经过几千年的研究、传承、应用和创新的成果。这些成果既有现代社会中的经济因素,更有丰富的传统文化因素。我们应更好地利用这些因素,为人类社会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中医药几千年的发展证明,中医、中药是整体。二者相互依存,不可偏废,没有中医理论的指导,中药可能无法正确应用。弃医存药、弃药存医都是一种盲目行为,难以获得成功。中医理论上的发展,对中药的应用能起到有利的支撑与指导作用,通过发展中药,使我们对医理的认识更加深刻、全面。中医中药历经几千年的传承和发展,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和应用体系。理论方面,早期吸收了一些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