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3430字。

  抚州市多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卷
  试卷共8页,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考查范围:必修上册:必修下册第一单元至第四单元。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指定位置上。
  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刚健有为”是中华民族基本的人文精神之一,它体现在中华民族每一次整体性的重大历史选择中,也体现在历史上无数志士仁人个体面对困境的坚忍进取中。刚健有为的人文精神对中华美学思想建构产生了深远影响。刚健是中华美学精神的重要特征,以“刚健”为中心生成的“风骨”“雄浑”等传统文论思想,深刻影响着传统文艺各个门类的美学选择和审美风格。
  “风骨”是刚健美学思想在传统文论中的重要表达之一。南北朝时期的刘勰在《文心雕龙•风骨》中写道:“刚健既实,辉光乃新。……若能确乎正式,使文明以健,则风清骨峻,篇体光华。”“风”原本指的是人的气质、风度,为“风骨”生成之本;“骨”则决定着人的体格并通过外在肌肤呈现体貌。《文心雕龙》以“风骨”设喻诗文,则“风”为诗文之命意,“骨”以文辞呈现作品的形象实体。刘勰认为真正的好诗文应是“风清骨峻”,倡导明朗洗练而又劲健有力的美学风格。与刘勰同时期的文论家也多以“风骨”谈诗论艺。钟嵘《诗品》提倡诗的“风骨之力”。谢赫《古画品录》论画“六法”中推重“骨法”,并称画家曹不兴画龙“观其风骨,名岂虚哉”!尽管他们对“风骨”美学内涵的理解各有侧重,但明朗刚健、质朴有力始终是“风骨”论的重心指向。将“风骨”作为审美评判标准在当时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对六朝以来文艺中的绮靡之风起到了批判、纠偏的作用。
  唐代司空图继承刚健美学的基本品格,强调诗人要效法“天行健”精神,积蓄刚健之气,并结合诗歌创作对刚健美学进行更为细致和全面的分类表达,提出“雄浑”“劲健”“豪放”“悲慨”等具体的诗歌美学风格类型。司空图《二十四诗品》所阐释的刚健美学的风格特征,是对刚健美学丰富形态的系统概括,深深影响中华传统美学的发展进程。汉魏风骨、盛唐气象,尽管宋元以降空灵淡远成为文人的审美风尚,但司空图所标举的雄浑、劲健、豪放,悲慨等品格,仍然深刻地影响着中国诗学的美学追求。
  刚健美学思想在明清时期受到文论家的重视,并进行了进一步拓展。清人姚鼐指出:“其得于阳与刚之美者,则其文如霆,如电,如长风之出谷,如崇山峻崖,如决大川,如奔骐骥。”这里,“阳刚”之美作为刚健美学的新表达,进入文论之中。此后的“壮美”等,都是对刚健美学品格的进一步拓展,对时代文风,诗风产生了引领作用和影响。
  西方美学的“崇高”范畴引入后,有人认为中华美学思想中的刚健精神可包括在崇高范畴之中。实际上,由于人文基因和文化传统不同,中华美学的刚健精神与西方美学的崇高范畴并不相同,中华美学的刚健精神有自身独特的文化内涵,并在中西美学观念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画家曹不兴因为画龙有风骨受到谢赫的赞赏,这说明作品是否有“风骨”是当时评判作品优劣的重要审美标准。
  B.刚健美学思想在宋元时期退出了文坛,文人们转而追求空灵淡远的审美风尚;直至明清时期,它才又受到重视。
  C.中华美学的刚健之美具有自身独特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内涵,它比西方美学的崇高之美更加具有美学价值。
  D.中华美学的刚健之中蕴含着韧性的追求,这一特点使中华民族形成了坚持中庸之道,追求和谐平衡的思维方式。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仲尼困厄而作《春秋》,屈原被放逐而赋《离骚》,左丘失明而写《国语》,他们身上都体现了中华民族刚健有为的人文精神。
  B.钟嵘等文论家对“风骨”美学内涵的理解各有侧重,但也有相同点,就是都把明朗刚健,质朴有力作为“风骨”论的重心指向。
  C.古人常以“阴阳刚柔并行而不容偏废”评论作品,认为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在刚健之美中地位同等重要,这和文中的观点一致。
  D.中华美学的刚健精神在中华民族过去的发展历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在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今天依然能够发挥重要作用。
  3.中华美学的刚健精神与西方美学的崇高范畴有诸多不同之处,下列对其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西方美学的“崇高”观念产生于人们抵抗浩大外力时的内在感受,中华美学的刚健精神则源于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中华民族文化。
  B.西方美学的“崇高”观念指向伟大、壮丽、惊人甚至恐惧的心理状态,中华美学的刚健精神则充分肯定和高扬人的尊严与自信。
  C.西方美学的崇高感是人们由痛感转化出来的消极快感,中华美学的刚健之美则是人们从战胜自然的成功中获得的积极快感。
  D.西方美学的崇高范畴含有冲突各方的矛盾对立与分裂,中华美学的刚健之美则追求执中平衡,包含着刚柔相济的哲学智慧。
  4.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文章中画线句子观点的一项是(3分)
  A.《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所描写的天姥山:“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B.《窦娥冤》中所塑造的窦娥,孤苦无依,心地善良,临刑前指斥天地,痛发血溅白练、六月飞雪,亢旱三年的誓感。
  C.《我与地坛》中所描写的落日,“譬如祭坛石门中的落日,寂静的光辉平铺的一刻,地上的每一个坎坷都被映照得灿烂”。
  D.《百合花》中所塑造的通讯员,为了掩护担架员而扑在手榴弹上壮烈牺牲,他生前曾在枪筒里插上了一枝野菊花。
  5.文章围绕“刚健美学”这一概念,以时间为序阐说了其内涵不断丰富、拓展的历程,请根据文意进行梳理。(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春风里
  王剑冰
  (一)
  我真切感受到了清新的风,温暖的风。我迎着暖阳,整个地浴在了春风里。
  一路上见到一个个村庄的名字:“田心”“玉溪”“春湾”“马兰”“塘边”“云浮”……读起来像诗一样。家家门口的春联还红艳艳的:“一年好景随春到,四季财源顺意来”“盛世千家乐,新春百家兴"“农村富裕春意满,社会和谐画图新”……
  清早,有的人家房门还没有打开。高高的篱笆上开着一朵朵花,在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