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4题,约14490字。
黑龙江省佳木斯市三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请粘贴好条形码,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个部分,满分为 150 分。
一、现代文阅读 (本题共5小题,19分)
当代建筑的微改造与古代诗赋的用典,看上去风马牛不相及,但表达效果却异曲同工,起作用的是中国传统审美心理。它们的当下流行与曾经流行,其背后也是中国美学逻辑,反映了自古以来我们民族在新旧时空上的自如切换、衔接共生能力。
微改造采用“绣花”功夫,对旧厂区、旧商业区、旧居住区等进行修补、织补式更新,严格控制建筑高度,最大限度保留老城区具有的特色格局和肌理。用典则是中国古代诗赋的修辞手法。六朝刘勰的《文心雕龙•事类》,是迄今关于用典最系统的分析,将它关于用典的论述与今天建筑的微改造比照,有明显的美学“通感”。一是传承、创新之美。刘勰说用典作用是“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同时要“用旧合机,不啻自其口出”。建筑的微更新,是在旧的建筑文本上创作新的建筑文本,让历史与现实都能找到位置,相互观照,相互成全。它要处理好旧与新的矛盾,无缝对接传统与现实。要让旧的居住、生产空间适应新的生活、生产需要,实现新旧功能转换,与现代城市文化乃至流行文化、时尚文化相融合;另一方面,它尊重传统,尽可能把有历史价值的建筑保留下来,并且用自己的创新创造赋予它们新的生命,让它们适应今人新的生产生活,特别是顺应人民群众欣赏美、创造美的需求,兼具实用功能与审美功能。二是丰富、含蓄之美。以少胜多,是用典的突出优势,所以,刘勰认为用典模式在《周易》中就确定了,即所谓“《大畜》之《象》,‘君子以多识前言往行’”。中国传统崇尚含蓄内敛,传统的建筑理念也着重对建筑本身的内心领悟,主张通过有限的物质空间演绎无穷的文化意味。在城市更新中,要保留这样的含蓄表达,而且在这些老的建筑或街区、厂区、矿区中,融入今人的丰富情感和审美趣味。三是简约、洗练之美。刘勰说,“综学在博,取事贵约,校练务精,捃理须核。”中国古代建筑,在物质空间上也力求“经济”,寄大情于小景,以有限藏无限。建筑微改造的洗练,表现在它利用有限的局部空间,以少胜多,点石成金。
讨论当今建筑微改造与古代诗赋用典在中国传统审美上的通约性,目的有三:一是支持城市更新中的微改造。要认识建筑微改造的特征与规律。当前最重要的是立即刹住大拆大建之风,自觉遵循在文化上既要传承又要创新的时代要求,既要“无为”又要“有为”,尽可能保护住老城区的历史风貌,并且在已有文化肌理上自然融入新的文化积累。要尊重以含蓄、简约为美的审美传统,不在老城区大动干戈,不做大手术。二是支持将微改造推及乡村。建筑微改造的经验应由城市更新向其他领域推广,特别是推及乡村振兴中的古村落保护与利用。如果将城市更新中的微改造,与乡村振兴中越来越自觉地保护古村落建筑、保护乡村风貌联系起来,就能看出当今中国社会的文化取向。城市更新与乡村振兴在诸多方面有共同点,包括面对的主要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和办法。特别是古村落,既要保护老建筑、街区、道路,也要解决旧建筑与新功能的矛盾。它需要保护,需要采用绣花方式进行缝补,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活化、利用。古村落如果不被赋予新的生命,只会加速其消亡,因为,它毕竟是人的居住空间。三是支持在城乡文化建设中顺应中国审美传统。要把握中国审美传统回归当今社会的路径。强调建筑微改造,在中国有多方面原因,中国审美传统心理是潜在的但也是关键性因素。在已有建筑格局中有所增益,踵事增华,是千百年来中国建筑的基本做法,从村落的自然形成,到都市的规划安排,莫不如此。今天的微改造,实际上是这种建筑传统的延续和发展。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绣花”在文中是指建筑微改造像绣花一样非常精细地对旧建筑进行修补、织补式更新。
B.“通感”在文中是指当代建筑的微改造与古代诗赋的用典在传统审美心理和美学逻辑上相通。
C.“经济”在文中是指中国古代建筑在物质空间上追求简约洗练,寄大情于小景,以有限藏无限。
D.“有为”在文中是指在旧建筑的文化肌理上,以创新的时代要求大量融入新的文化积累。
2.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当代建筑的微改造与古代诗赋的用典看似毫无关联,实则异曲同工,它们的当下流行与曾经流行反映了中华民族在新旧时空上能自如切换、衔接共生。
B.将旧的居住、生产空间与现代城市文化、流行文化等相融合,以创新创造赋予有历史价值的建筑以新的生命,就能顺应人民群众欣赏美、创造美的需求。
C.从村落的自然形成到都市的规划安排,中国建筑千百年来都延续着在已有建筑格局中有所增益、踵事增华的传统,这是当下建筑微改造的重要理据之一。
D.保留并活化某个老建筑,或使用某个被赋予新意义的历史典故,都用了一种文化的指引,能营造出现实与历史交汇、生活与艺术交汇的生活空间和表达语境。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学上的用典在引古以证今时需要引用得当、自然妥帖,而建筑微更新是在旧的建筑文本上创作新的建筑文本,让历史与现实各居其位,两者相得益彰。
B.城市更新与乡村振兴在诸多方面有共同点,城市更新中的微改造与乡村振兴中对古村落建筑、乡村风貌的保护相结合,将决定当今中国社会的文化取向。
C.建筑是具有凝固特征和符号意义的表达,这表明被保留和活化的建筑具有文创IP的分量,建筑的微改造可能有利于老城区和古村落在文创产业上的发展。
D.理解建筑微改造与文学用典之间的联系,认识微改造背后的社会背景和时代脉动,使微改造得到广泛认同,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生活融合的生动教材。
4.梁思成在《中国建筑的特征》一文中,引入“词汇”“文法”等语言学概念,帮助读者深入理解中国建筑的特征。本文以“用典”这一文学概念来阐释当代建筑的微改造问题,有何好处?请简要分析。(4分)
5.复兴中学有一组建国初期的建筑群,学校拟于暑期对其进行改造,向同学们发出意见征询书。请你结合本文内容,就该建筑群的改造原则及注意事项提出意见。(6分)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大医
马伯庸
张竹君伸出右手,从布鞘里取出一把薄如柳叶的手术刀。
五根修长的手指轻轻一握,便和刀柄上的波浪纹完全贴合。这个动作她已做过不知多少次了,几乎已成为一种本能。
这把刀是她从夏葛女医学堂毕业时,院长富玛利亲自所赠,用来表彰其优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