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6题,约16110字。

  2023-2024学年度下学期第一学段考试试卷
  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下)
  温馨提示: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祝同学们考试顺利!
  一、现代文阅读(32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对隋唐时期丝路沿线人文遗存与文人活动、文学创作与文化传播的关系研究,可主要从两个方面展开。一方面是唐至北宋丝路沿线的各类遗存古迹对文人活动、文学创作与文化传播的影响。从共时性角度看,又可将此线路切分为三个单元。首先,是关中古迹群对文人活动与文学创作的影响。关中古迹众多,其中尤以宫殿、帝陵和宗教遗迹最为有名。宫殿巨丽,与赋之精神相合,其中尤以杜牧《阿房宫赋》最为有名。这些赋作所书写的阿房宫、未央宫、大明宫等宫殿群的历史记忆或现实观照均属唐人的盛世文学书写范畴,包举天地之心,并烛见时代礼治精神。而华清宫与兴庆宫则因白居易的《长恨歌》,在宫殿政治意蕴书写之外,展现出其浪漫唯美的一面。秦汉以来,长安迭为帝都,京城为帝陵环拥,形成别具特色的陵寝文化和陵邑文学圈,游离于京城与地方之间,带给诸多诗人丰富的内在生命体验。华山、终南山是关中久负盛名的山川,它们与帝都在空间上形成巨大的张力。王维、李白、杜甫、韩愈等卓绝一代的大诗人在内心对这些山川充满复杂的感情,它们也因此成为诗人们叩问仙道与天人关系的重要载体和思考人生进退出处的重要场所。其次,是河西走廊人文遗存的文学写作。“陇头”是河西走廊上最具影响的文学意象,由于它在人文地理层面富有特殊价值,因此“陇头诗”成为唐诗中的重要题材,也成为中国文学中征人、游子思乡恋家的精神寄托。就内涵而言,其书写内容主要包括边塞战事、征人思乡、大漠风光、陇头风俗等,展现出苍凉、悲壮和豪迈等情感,体现了古代士人对待“家”与“国”、“忠”与“孝”的矛盾心理。因此,“陇头”经典化为中国文学写作中的重要意象。最后,是西域古迹群对文人活动与文学创作的重要影响。西域辽阔,民族众多,文化多元。丝绸之路在天山南北两麓分成三条道路向西通行,也因此促成了西域文学创作的绿洲化,体现出交通路线的分布与文学创作和传播的差异。此外,唐代诗歌中存在着大量有关西域的地名、人物、器皿、民俗等意象,许多诗人也都有从军西域的经历。但长期以来学界关注的焦点还主要停留在材料的发掘与整理层面,缺乏对材料背后的机制、关系的深入挖掘,这或许可以成为日后研究此方面内容的重要抓手。
  而另一方面,文学文本又具有主观性,表达出文本作者所理解的地方意义。英国学者迈克•克朗认为:文学作品不能被视为对地方的简单描述,我们可借助文学作品了解人们想象中的地方,这些充满想象的描述可使读者认识到一个地方独特的风情或特色,由于人们可从各种媒介了解到不同的地方,所以多数人对一个地方的了解在亲眼所见之前就已经形成了。因此人们透过对这些作品的阅读,可以读出作者对某一特定空间地域之地方性的理解。基于此点可知,当唐代文人创作受到丝路沿线人文遗存的潜在影响和制约时,千万个行走其地的文学家也以作品或行动影响着丝绸之路的文学内涵。首先,文学写作再现地方典型的景观。例如“轮台”这一地名,汉“轮台”位于天山之南,而唐时治所则位于天山之北,汉、唐两代轮台县治的巨大差异和唐代前后期统治区域的伸缩,使“轮台”一词在唐代文学的前后期创作中成为一个悲喜俱存的地理符号和文学意象。其次,文学写作重构丝路遗失的地方文化。楼兰是汉代丝路上的一个邦国,后为黄沙所掩,但唐人却通过反复吟咏、书写“楼兰”,最终借助想象与回忆,建构起诗文中的“楼兰”意象,展现出对汉代国力强盛、英雄辈出的崇拜,体现出唐人强烈的功名意识、进取精神和对战争的态度与评价。
  (摘编自王伟《丝路人文遗存与唐代文学的西域书写》)
  材料二:
  西域文化丰富了唐代诗歌创作的内容,西域的风光、歌舞、人物、服饰、用具都进入唐代诗人的视野。岑参的70多首边塞诗共出现“沙碛”“沙”“碛”37次,“轮台”18次,“火山”11次,“白草”11次,“热海”4次,“雪海”3次,“胡虏”29次。他两次在西北军幕供职,活动地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丝路沿线各类遗存众多,其中尤以宫殿、帝陵和宗教遗迹最为有名,这些遗存宏伟壮丽,与赋体的精神相符合。
  B.长安帝陵众多,带给文人丰富的生命体验,影响着他们的创作,由此形成唐代独具特色的陵寝文化和陵邑文学圈。
  C.对唐诗中有关西域的各种信息、唐代诗人从军西域的经历等材料中蕴藏的机制、关系的挖掘可形成重要的研究路径。
  D.岑参在西域供职的经历,使他在边塞诗中对西域地名的记录远超以往的边塞诗人,其经历也丰富了诗歌创作的内容。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陇头诗”能成为中国文学中征人、游子思乡恋家的精神寄托,是因为“陇头”地处河西走廊的特殊人文地理价值。
  B.天山南北两麓三条向西通行的道路,是西域文学创作的绿洲,交通路线的分布不同,其文学创作及传播也就不同。
  C.楼兰作为丝路上一个邦国,其文化早已遗失,而唐诗中反复书写的“楼兰”,其实寄寓的是唐人的思想和精神。
  D.边塞诗中陌生事物出现得比熟悉的东西多,诗人常以“熟悉”写“陌生”,这样能使作品奇异浪漫而又让人感到亲切。
  3.下列说法中,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唐代文人以作品或行动影响着丝绸之路的文学内涵”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唐人反复书写“阳关”,反映了汉时“阳关大道”到唐后期屡被外族侵扰的盛衰变化。
  B.丝路南道上的精绝国,虽已神秘消失了数百年,却因为唐人的记述获得了文学新生。
  C.唐代文人创作经常“以汉喻唐”,象征着汉代国力强盛的“河西四郡”也常出笔端。
  D.杜牧的《赤壁》借凭吊古迹,抒发怀才不遇、郁郁不得志的愁闷心情,颇耐人寻味。
  4.根据材料一,下列选项对表格内容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历史时期 历史事件 相关文字 “轮台”释义
  汉武帝 盛年 李广利攻占轮台 至轮台,轮台不下,攻数日,屠之。(《汉书》) 大汉武力征伐对象
  晚年 下诏驳回轮台屯田 是以末年遂弃轮台之地,而下哀痛之诏。(《汉书》) 汉武帝反思用兵之祸舍弃之地
  初盛唐 唐疆域扩大,在天山北麓,今乌鲁木齐市附近设轮台县 胡地苜蓿美,轮台征马肥。(岑参) 用汉代典故,代指北庭或边塞
  中晚唐 吐蕃最终攻陷北庭,唐与西域联系松散 文吏何曾重刀笔,将军犹自舞轮台。(李商隐) 借武帝轮台诏事,讥刺穷兵黩武
  A.盛唐时期朝廷设立的“轮台”治所和汉代的地理位置并不相同。
  B.初盛唐诗人好借用汉代“轮台”典故来表达对边地独特风光之“喜”。
  C.中晚唐诗人有借用“轮台”意象来表达对穷兵黩武的讥刺之“悲”。
  D.“轮台”作为意象表情达意的巨大反差与统治区域的伸缩变化相关。
  5.结合两则材料,从“边塞诗”创作的角度简析唐代“丝路遗存”与“文学书写”的关系。(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黑骏马①
  张承志
  我骑着马“哗哗”地蹚着流水,马儿自顾自地停下来,在清澈的中流埋头长饮。我抬起头来,顾盼着四周熟悉又陌生的景色。二十来年了,伯勒根小河依旧如故。
  ①河湾里和湿润的草地上密密地丛生着绒花雪白的芦荻,大雁在高空鸣叫着,排着变幻不定的队列。穿行在苇墙里的骑手有时简直无法前进;刚刚降落的雁群吵嚷着、欢叫着,芦苇被挤得哗哗乱响。大雁们在忙着安顿一个温暖的窠,它们是不会理睬自然界中那些思虑重重的人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