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5260字。

  2023学年第二学期丽水五校高中发展共同体期中联考高一年级语文学科试题
  考生须知:
  1.本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班级、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准考证号并填涂相应数字。
  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纸。
  一、现代文阅读(37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
  如何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儒家学说的重点。在儒家看来,人与人的关系应当是亲善而仁爱的。儒家的核心观念是“仁”。何谓“仁”?樊迟问仁,孔子曰:“爱人。”“爱人”就是真诚无私地关心和爱护他人。人之所以为人,不在于人有身体、有生命,而在于人懂得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而在于人应当自觉遵守行为规范。行为规范,就是所谓的“礼”。儒家并不认为一个人天生就是人,只有当一个人知道什么该做,并且切实做到为其所当为、行其所当行的时候,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儒家把这一过程称为“成人”。
  道家也讲如何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与儒家强调人应当做什么不同,道家强调人不该做什么。不做什么,即“无为”。但道家所讲的“无为”,并不是简单地不做事,而是不做不该做的事。所以,严格意义上讲,“无为”不是两个字,而是三个字,是“为无为”。老子说:“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又说:“为无为,则无不治。”“为无为,事无事”的意思,不是没有作为,也不是没有做事,而是做了一个“无为”,做了一个“无事”。“无为”也是一种“为”。所以,  “无为”不是消极意义上的不做事,而是积极意义上的不做事,是不做不该做的事。不做不该做的事,甚至比做该做的事更为艰难。
  道家甚至不反对“为”,道家反对的是“争”。道家崇尚的最高的人格境界是“为而不争”。老子说:“圣人之道,为而不争。”“为而不争”与“利而不害”是连成一片的。“利而不害”是处理人与自然界关系的原则。“为而不争”是处理人与人关系的原则,而这两个基本原则,都源自老子对于水的感悟。
  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在老子看来,水有两个基本特性:一是“利万物”,水是生命之源,水给一切生物带来生机;二是“不争”,水总是向低处流,不与任何事物相争。水的第一个特性,使人感悟到,人应当向水学习,利万物而不是害他物,这就是“利而不害”的原则,是“天之道”,是宇宙间一切事物的最高法则。水的第二个特性,使人感悟到,人应当向水学习,不争抢,不能将别人所拥有的,通过强力、抢夺而据为己有,这就是“为而不争”的原则,是处理人与人关系的基本原则。
  在老子看来,一个人做到了“为而不争”,就是一个“圣人”。“为而不争”是“圣人之道”,能以“圣人之道”立身,即是“圣人”。“上善若水”,最高的善像水一样。“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因其利万物而又不争,“故几于道”。人们学道、遵道、守道,而道不可见,水则“几于道”,最接近于道,所以,人们以道为法,应当以水为法。以水为法,就应当“利而不害”,就应当“为而不争”。
  有人说,道家反对争,不利于社会发展。道家反对的是“争”,而不是“竞”。“竞”“争”是两个根本不同的概念:“竞”是齐头并进,是你好,我也希望通过努力像你一样好,所以,“就”也是“为”;而“争”则是争抢、争夺,是通过强力将别人的据为己有,是通过损害他人、打击他人,而谋求自己的私利,是把他人当成自己的障碍,是为了一己之私而不择手段。道家提倡“为而不争”,道家并不反对“竞”。如何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现代人可以从道家哲学中获得丰富的思想智慧。  (摘编自罗安宪《道家哲学的现代意义》)
  材料二:
  对自己的欲望,道家主张不可恣意,而要有所节制。这包括通过对外在知识追求的限制、管理权力的内收、名利欲望的节制等方法的修炼,以达到应接他人时自己内心安宁与祥和的境界。老子指出“圣人为腹不为目”,是说饮食上保障自己吃饱喝足即可,不必花样繁多,不能奢侈浪费。庄子曾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庄子的意思并不是反对人们对知识的追求,而是反对仅仅追求知识,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在儒家看来,  “仁”就是爱人,就是真诚无私地关心和爱护他人,而樊迟就是践行“仁”的代表。
  B.儒家和道家都讲究如何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儒家强调成为一个遵循“礼”的人,道家强调“为而不争”。
  C.道家认为,人性是真诚的,因此与人相处时既要坚守自己的原则,又要平和地对待与己不同者。
  D.庄子认为,以有限的人生追求无限的知识,是必然要失败的。这体现了庄子对人生短暂的无奈。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孔子说“知者乐水”,老子说“上善若水”,这说明儒、道两家都从水这一自然现象中汲取了智慧。
  B.有人把道家的“无为”理解成什么也不做的避世主义,这种理解是对道家哲学的误解。
  C.挖掘、利用道家的思想,有利于当今人们深入传统文化以求解决面临的一些问题。
  D.各人言志时,子路“其言不让”,遭到孔子的哂笑,这说明孔子也是主张“为而不争”的。
  3.材料一阐述了道家“为无为,事无事”的观点,下列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这一观点的是()(3分)
  A.知足的人,即使富有也不会感到负担;清楚地认识到自己所得的人,即使失去也不会害怕;内心修养到家的人,即使没有地位也不会感到失落。  (出自《淮南子•道应训》)
  B.在尧、舜统治时期,天下没有穷人,并不是因为他们懂得如何使人富裕;在桀、纣统治时期,天下没有通达的人,并不是因为他们懂得如何使人贫穷:这些都是时势使然。(出自《淮南子》)
  C.庖丁为魏国的文惠君解牛,“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D.不推崇有才德的人,使人民不争名夺利;不珍重难得的财物,使人民不沦为盗贼;不展示引起贪欲的东西,使人民的心思不致混乱。  (出自《道德经》)
  4.两则材料在论述侧重点上,有怎样的不同?(4分)
  5.一些西方国家在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时充斥着“零和博弈”的思维。“零和博弈”的意思是,参与博弈的各方在严格竞争下,一方的收益必然意味着另一方的损失,博弈各方的收益和损失相加总和水远为“零”,故双方不存在合作的可能。请结合材料,运用材料中道家相关思想对这种思维进行反驳。  (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我可以看见最细小的东西
  [美]雷蒙德•卡佛①
  听见院门发出的响声时我正在床上躺着。我仔细听了听,没听到其他的声音。但我确实听见了那个声音。我想叫醒克里夫,但他睡死过去了,我只好起身去窗口看看。硕大的月亮卧在环绕城市的群山上。一个惨白的月亮,上面布满了伤疤。就连一个傻瓜也可以把它想象成一张人的脸。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