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6000字。
《大道之行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在反复朗读中理解文章内容,掌握相关文言词语,翻译并背诵课文。
2.对文章进行多种方式朗读,整体感知文章,理清文章脉络,在批注和赏析中品味文本。
3.在诵读中理解“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了解古代名人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理想并为此所做的努力。
4.通过与现实社会的对比,感悟今天的美好生活,启发学生思考,唤醒其善良的本性,以便构建和谐的社会家园。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刚刚学过《桃花源记》,人们安居乐业,和睦相处,诚信相待。世界上每一个人都盼望自己生活在一个安定、和平、富足、文明的美好社会中,孔子称之为“大同”社会。一往继之,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有一个著名的“天下为公”的题词,“天下为公”这四个字所表达的理想,和孔子的“大同”社会的理想出自同一部经典。出自哪里呢?习近平总书记告诉了我们这个答案。2014年,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的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小康”一词的来源有过清楚的说明:“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都注意汲取其中积极的养分。中国人民正在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而努力,其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小康’这个概念,就出自《礼记•礼运》,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追求的理想社会状态。”我们经常听到说建设“小康”社会,却不知道这么简单的一个词,原来有着这么悠久的历史。“大同”社会、“天下为公”,也都同样出自《礼记•礼运》。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节选自《礼礼•礼运》的《大道之行也》,找找看到底文中有着怎样的秘密,会让这么多伟大的人物对它青睐有加,一再引用?)
二、课文学习
(一)读,初见“大同”
1.学生朗读课文,同桌相互听读,注意断句和节拍;指正错误读音(各1遍)。需注意以下字的读音:
①选贤与(jǔ)能(通“举”,选拔)
②讲信修睦(mù)(和睦)
③幼有所长(zhǎng)(成长)
④矜(guān)、寡、孤、独、废疾者(通“鳏”,老而无妻的人)
⑤男有分(fèn)(职分,职守)
⑥货恶(wù)其弃于地也(憎恨)
2.在熟读基础上,教师作朗读指导(用时3分钟)。
如:“故人不独亲其亲”中,“故”表示停顿,“所以”的意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