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9940字。

  福建省漳州市2024届高中毕业班第四次教学质量检测
  语文试题
  本试题卷共10页,23题。全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考生注意: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九州共贯”,出自《汉书•王吉传》。西汉王吉向汉宣帝提出,《春秋》推崇周朝的大一统,是因为周朝在尊重各地不同风俗习惯的前提下,全国推行统一教化,使政令贯通划一,人民拥有共同价值观,各族人民和谐如一家。
  “多元一体”,源于中国考古实践理论,强调文化的包容与整合。“多元”指各民族起源、发展的历史不同,文化、社会也各具特点;“一体”指各民族的发展相互关联、补充。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相互促进、不断融合,在交往交流中,情感联系得以深化,思想上产生碰撞与共鸣。可以说,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
  “大一统”一词始见于《春秋公羊传》。秦汉时期,“大一统”成为政治思想领域的主流。自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表章六经”,儒家思想以其兼容并蓄的特点不断吐故纳新。“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后世各个历史时期都非常重视思想上的融合与统一。无论哪个民族建立政权,都以统一天下为已任,都以中华文化的正统自居。这一思想不但维护了政局稳定,为创造盛世景象奠定坚实基础,更形成了统一的价值体系。纵观中华民族发展历史,尽管其中出现时间长短不同的分裂,但统一始终是主流。   
  从早期中国文化的星罗棋布到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中国文化呈现多元发展、诸子并存的局面。秦汉以降,伴随儒学成为正统思想,中国文化由多元走向一统,各地区呈现百花齐放、多元并进的局面。大一统思想夯实了各民族心理认同的稳固基础,其中蕴含的政治、民族、文化上的统一等多层内涵得到各民族的认可与支持。九州共贯、多元一体的大一统传统得到各民族一致推崇,衍生出强大而持久的凝聚力、向心力。
  中华民族历经几千年的沉淀,融合儒、释、道智慧,发展形成团结统一的民族精神,成为各民族不断发展的情感纽带与精神支柱。传统中国在大一统思想的影响下,在经济、文化、思想等多方面都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形成海纳百川的格局与气度,在诸多方面都体现着“和而不同”的包容情怀,要求人们要妥善处理共性与差异性的关系,坚持原则性与灵活性的有机统一。“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文化观念为“大一统”提供哲学依据。大一统传统以儒家文化为主流,追求和谐,重视“和合”,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特质。儒家文化本身兼容并包的特性,使其能在辩证统一中妥善处理一体与多元的关系。
  (摘编自程丽君《赓续九州共贯多元一体的大一统传统》)
  材料二:
  现代汉语方言在地理分布上的不同类型,是古代汉族人移民方式不同造成的。历史上不同的移民方式,造成不同的现代方言地理类型。
  蔓延式移民和渐变型方言。方言相同的居民本来聚居在一个地区,后来逐渐从中心地带向四周偏远地方蔓延渗透,离中心地带越远的地方,方言的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源于中国考古实践理论的多元一体概念,既有各民族自身特点,也有各民族的发展相互关联、补充的内涵。
  B.历史上,无论哪个民族建立政权,都以中华文化的正统自居,这对统一的价值体系的形成具有很大作用。
  C.对政治、民族、文化上的统一等多层内涵的认可与支持,提升了各民族人民对大一统思想的心理认同感。
  D.在大一统背景下,儒家思想对中华民族追求和谐、重视“和合”等精神特质的形成,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2.根据材料一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统治者要实现大一统王朝,就得在各地实现移风易俗,统一教化,让政令贯通划一,使百姓形成统一的价值体系。   
  B.九州共贯、多元一体的大一统传统得到各民族一致推崇,是中华民族强大而持久的凝聚力、向心力形成的前提。
  C.赓续秦汉以来作为主流的九州共贯、多元一体的大一统传统,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助力民族的复兴伟业。
  D.由于儒家文化具有兼容并包的特性,融合儒、释、道智慧,发展形成团结统一的民族精神,并不会影响其主流地位。
  3.下列选项的内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第五段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汉代丝绸之路开辟之后,随着商业活动的增加,逐渐发展成为了一条贸易和文化交流的通道。
  B.在唐太宗时期,高僧玄奘前往天竺(印度)求取佛经,这一行为促进了中印之间的友好关系。
  C.泉州素来就有“世界宗教博物馆”的美誉,当地的伊斯兰教寺,留存着海上贸易发展的印记。
  D.满清人关后本来想要同化汉人,但由于汉文化博大精深,传承良好,最终反被汉文化所同化。
  4.根据材料二,下列选项对下面这幅图的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福建方言分布图
  A.位于漳州与龙岩两地西部的先民存在向彼此地区进行过蔓延式移民的可能。
  B.莆田南部的人学讲闽南话要比莆田北部的人更有地理优势,可能学得更快。
  C.位于南平与三明两地西部的先民存在着向彼此地区板块转移式移民的可能。
  D.厦泉莆这三地都存在着同一方言遍及全域的情况,这一点与福州一地相同。
  5.假如宋代有分别来自厦、漳、泉三地的商人到讲潮州话(闽南话的一种)的潮汕中心区域经商,他们在与当地人交流时的难度差别大吗?之后,他们当中又有人再次移居到靠近讲客家话区域的潮汕周边拓展生意。多年后,这些再次移居的商人年老还乡时能否“乡音无改”?请结合材料二和材料三简要分析。(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沾衣欲湿杏花雨
  肖复兴
  六十三年前,我升入初一,在这所陌生的中学里,同学之间往来不多,大家都显得有些孤独。
  非常奇怪,我的第一个朋友,不是我们班上的同学。他比我高两个年级,读初三。仿佛他乡遇故知,在校园里走着走着,偶然间相见,一下子电火相撞一般,那么快便走在一起。
  他叫小秋,人特别白净,长得也英俊。这是他留给我最初的印象,心里总是这样偏颇地认为,好朋友,应该都是长相英俊的才是。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