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0题,约10650字。
2023—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部分学校八年级期中质量检测
语 文 试 卷
亲爱的同学们,在你答题前,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注意事项:
1. 本试题共6页, 七大题, 满分120分。考试用时150分。
2.答题前,请将你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
3.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涂其他答案。答在试卷上无效。
4.答非选择题时,答案用0.5毫米黑色笔迹签字笔书写在答题卡上。答在试卷上无效。
5.认真阅读答题卡上的注意事项。
Ⅰ 阅读 (共55分)
一、阅读下面的实用类文本,完成1~3题。 (10分)
“倍速”折射出的微妙文化心态
①倍速播放是近几年视频网站新增的功能,用户可使用播放软件加快或减慢视频播放速率。在这一功能的催动下,人们迅速习惯了以更快的节奏观看视频。据《南方都市报》2019年的调查,有 68.2%的人会“倍速追剧”,59.1%的人会“倍速看视频节目”。如今这个比例肯定上升了不少,证据就是在2021年,国内主要视频网站推出了更“疯狂”的3倍速功能.一旦开启3倍速,视频中的信息将被压缩到目不暇接的程度。
②人们为什么宁可让眼睛和大脑“加班”,也要选择“倍速观看”?原因各异。有的是因为一些视频本身节奏拖沓,信息密度低,原速观看比较无聊。有些是因为现代生活节奏快,闲暇时间短、想看的又太多,于是开启倍速以节约时间。但也有评论者说, “我从来不倍速观看,需要倍速的都不值得我看”。如果只为了节约时间,为什么不索性放弃一些不值得原速观看的作品,转而选择其他的休闲方式?调查中不少人表示,自己用倍速播放方式欣赏的,多是为了能在社交场合跟上他人的话题才看的流行作品。但倍速播放并不适合所有作品,如果作品本身带有意蕴丰富的镜头语言,那么在倍速下这些信息无疑会被损耗,原作本身的美感也会被破坏。显然,这部分倍速观看者将自身从观看中获得的愉悦放在了次要的地位,而将满足社交需求放在了主要的地位。这一行为折射的是当代人在社交场合的“表现焦虑”。
③与人交谈时,如果其他人都在谈论一部自己一无所知的作品, 自己突然接不上话,不安感油然而生,恨不得今晚立刻补齐,这就是一种表现焦虑。这不仅出现在观看视频中,在当代人的阅读活动中也时有出现。只不过,阅读活动中的表现焦虑往往伴随着量化的评价标准。
④在“豆瓣网”开始流行的时代,量化的标准是“读过”的数量。为此一些网友注册后第一件事就是为大量的书标记“读过”,打造渊博的个人形象。有人为了充数,甚至将自己没有完整读过的书也打上了标记,形成虚假的繁荣。 “微信读书”App的量化标准是“每周阅读时长”,并可以同步微信好友列表,一些用户在意自己在“排行榜”上的位次,甚至在不看书时也开启了手机的自动阅读功能,只为了多“刷”一些时间。这种为了向社交圈显示自己阅读爱好的阅读方式,可以称为“表演型阅读”。毫无疑问,如果只被表现焦虑推着走,既不看重阅读本身的质量,也不思考阅读究竟增进了多少知识,单纯追求速度的快慢,那么最终阅读的收获也会归于虚无。而阅读能力的成长,恰恰是在尽可能深入、广泛的阅读中实现的。我们不否认社交本身对于生活的
1.下列关于人们选择“倍速观看”作品的原因,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有些视频本身节奏拖沓、信息密度低,导致用户因感觉无聊而倍速观看。
B.现代生活节奏快,休闲时间有限,为了节约时间不得不以更快的速度观看。
C.因没能选择其它合适的休闲方式,所以对一些不值得原速看的作品也无法放弃。
D.为了在社交场合和他人有共同交流的话题,需要紧跟时代流行观看一些作品。
2. 下列有关“倍速”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如果单纯追求速度的快慢,受制于表现焦虑,量化标准,最终阅读的收获会归于虚无。
B.属于个性的阅读和视听娱乐一旦为追求速度而成为表演,将压缩适合自我成长的空间。
C.在人们喜好、追求“短平快”这样的大环境下, “倍速”播放功能的普及应时而生。
D.是应该保持作品的原滋原味还是顺应受众高效的需求,目前前者更得到支持,因为观众对作品“注水”是不满意的。
3.结合最后一段,说说作者对欣赏文艺作品持哪些观点。 (4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学类文本,完成4~7题。 (20分)
我想和自己“虚度时光”
王清铭
①生活是一种广义的艺术。诗人李元胜写过一首诗歌《我想和你虚度时光》,他说,要把时光“浪费”在抬头观看落日和满天星光,低头看水的镜子,散步、伫立,长时间凝视“你”的眼神中。诗人所写的“浪费”其实是一种诗意栖居,他把生命“虚度”在美好的事物上,“直到所有被‘虚度’的事物,在我们身后,长出薄薄的翅膀”。
②珍惜时间……这一说法没错,但如果只有繁忙和喧嚣,生命的美好又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