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1510字。
2024届高三第九次月考语文试题 本试卷共8页,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024.5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班级、姓名、座位号等相关信息 填写在答题卡指定区域内。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将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 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 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中国科幻新浪潮的“革命性”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虽然中国科幻在这一时期归于沉寂,但其他领域的革新发展,包括未来学研究、控制论与信息学、量子物理学、混沌理论等等,为科学与人文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在文学和艺术领域促成了各种思想与创作实验,挑战了单一型的意识形态话语,形成了一个新兴的多元并包的思想体系。也正是在这一时期,刘慈欣和韩松开始了他们辉煌的写作生涯。在刘慈欣的《中国2185》和韩松的《宇宙墓碑》等早期作品中,读者可以看到两位作家对于理想主义退潮的反思。无独有偶,刘慈欣和韩松的出现,恰逢中国幻迷团体和网络社群的快速发展,这些都为晚清之后新一轮动真格的科幻新浪潮奠定了基础。在20世纪90年代,中国社会显现出某些与一百年前的晚清相似的地方,新兴媒体层出不穷,科技快速发展,人们对于未来的期望也总是笼罩于某种焦虑之中。确切地说,互联网为新作者提供了自由发表作品的平台,给诸多幻想文学留出巨大发展空间,而中国的文学场域也因此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为中国科幻“新浪潮”的崛起创造了有利的文化条件。
通常来说,科幻文学属于“类型文学”的范畴,但中国科幻新浪潮却挑战了“通俗”和“严肃”的边界,它动摇了文学领域既定的秩序结构,通过颇具冒险性的思想和文体实验,推动了文学范式的转变,赋予文学想象力以新的意义,丰富了科幻在政治、伦理以及认识论方面的内涵。可以说,中国科幻新浪潮自其诞生,便一直处于同其他类型文学甚至主流文学的较量之中,尤其是以模仿论为基础的现实主义文学,以此建构起一种新的文学模式——我将其称为“不可见的诗学”。
我认为,中国科幻新浪潮之所以独一无二,是因为它能够照亮“不可见”之物,这也是新浪潮诗学变奏中的关键因素。很多作品的叙事重心,都是对于“不可见”的再现:刘慈欣在《三体》三部曲中在人类文明和宇宙整体的层面上塑造了“黑暗森林”法则,书写了高维宇宙和未知的物理规律,表现了人们对于宇宙的恐惧以及由此产生的崇高感;韩松在《医院》三部曲中书写着幽暗生态中的后人文主义生命主体,从“幽暗意识”和“非思”的角度出发,展现出人类如何与藏于幕后的非实体智能算法网络相对抗。对于当代中国科幻,看到不可见之物从来不是一件简单的任务。这会唤起一种“看的恐惧”,而如果我们能够克服这种恐惧,我们便能够直面由于未知和不可预测性产生的神秘感,得到终极启示。
“看的恐惧”这一概念概括了我多年研究的核心,也是中国科幻新浪潮作品的总体特征。当然,想要看到不可见之物,就需要有勇气承担起寻求真相的艰巨任务,而这些真相很有可能背离我们习以为常的惯例与常识,与“平滑”的表面现实相抵触。通过对现实的超越,中国科幻新浪潮不仅解构了政治、艺术和科技所预设的可能性和可行性,而且还重新定义了何谓“现实”本身。所以,科幻小说的情节设计与叙事伦理息息相关,它试着打破传统的可知现实,果敢地进入一个不可见的幽暗世界,探索这里普遍存在的“褶曲”,以此“生成”新的主体性。科幻小说有意识地打破现实主义模仿论的辖域,在有关“现实”的平滑乐章中奏响一个不和谐的音符。对于新浪潮作家来说,小说中的再现过程不受现象世界以及传统社会结构的约束,他们更倾向于选择其他方式,来与现实主义模仿论论争现实的本质和真相。
(摘自宋明炜《中国科幻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材料二:
人性的复杂、丰富,尤其是人文主义兴起以来,被照亮的那些人性褶皱,褶皱内部隐藏的欲望法则与机制,对此的观照与摹写一向被视作科幻文学的软肋。正因为这一软肋,科幻文学才在精细的划分原则下,被归入类型文学,长期被当成文学大家庭的次一阶存在。时至今日,在对人性洞察的深广度上,科幻文学仍旧无法与传统文学相抗衡,但作为一种惯于以人类整体为实际或象征性观察对象的书写方式,科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20世纪80年代,中国社会发生巨大变化,思想体系多元,中国科幻创作走入沉寂,为“新浪潮”革命蓄积力量。 B.刘慈欣和韩松早期作品中表现的对理性主义退潮的反思,是中国科幻创作的新实验,他们促进了科幻创作的复苏。 C.20世纪90年代,中国社会对未来期望的焦虑,互联网的兴起,为科幻创作提供了思想和技术的支撑。 D.中国科幻新浪潮对“通俗”与“严肃”边界的挑战,改变了“类型文学”的地位,动摇了文学既定的秩序。 2.根据材料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科幻新浪潮的“新”,一方面表现为内容上超越现实,对不可见世界的表现;一方面还表现在形式上的打破通俗与严肃文学边界的文体实验。 B.中国科幻新浪潮创作再现“不可见”,通过未知和不可预测性使人们产生神秘感,给人终极启示,这使得其在世界科幻创作中独一无二。 C.能够看到“不可见”之物,需要科幻创作以人类整体为实际或象征性观察对象,勇于承担起寻求真相的艰巨任务,这显然不是一件简单的任务。 D.中国科幻新浪潮作家不是对现象世界和传统社会结构进行“模仿”,而是突破现实约束,进入“不可见的幽暗世界”,但依旧探索现实的本质和真相。 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立足于中国科幻创作的“新潮”性,分析其产生的时代背景和内容。 B.材料二立足于科幻文学作品中的人性,分析科幻文学对人类世界的关照角度。 C.材料一用《三体》阐明中国科幻新浪潮内容特点,材料二用其阐明科幻文学主题特点。 D.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了科幻文学的“幻”与“实”,前者重心在“实”,后者重心在“幻”。 4.根据材料一、二,下列对“科幻文学”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科幻文学在中国掀起过两轮浪潮,第一轮始于晚清,第二轮始于20世纪90年代。 B.一般来说,科幻文学的地位不仅难以与主流文学比肩,甚至不及其他的类型文学。 C.科幻文学摆脱了现实的束缚,将“非人”的人类造物作为观察人性的主体和对象。 D.科幻文学“看的恐惧”不是单纯的让人畏惧,而是在营造洞察人性的逼迫性情境。 5.材料一中“‘不可见’之物”是什么?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你的理解。(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看水 汪曾祺
下班了。小吕把擦得干干净净的铁铣搁到“小仓库”里,组长大老张走过来,跟他说:
“小吕,你今天看一夜水。”
小吕是个小工,往小里说还是个孩子,一定不去,谁也不能说什么,过去也没有派过他干过这种活。但是小吕觉得不能这样。自己是果园的人,若是遇到紧张关头,自己总是逍遥自在,在一边做个没事人,心里也觉说不过去。而且,看水,这也挺新鲜,挺有意思!小吕就说:
“好吧!”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