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2270字。

  广西河池市十校联盟体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联考语文试题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2.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3.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4.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这个说法自然没错,但它在强调《诗经》的文学特征时,忽略了它在伦理层面的意义——而后者显然更为重要。严格地说,《诗经》是一部伦理的乐歌总集,它是华夏先民把自己对于国家、社会、家庭、婚姻、人生、自然等诸多方面的态度与认识,通过自然的歌唱,最诚挚地表现了出来。所以,如果在概括《诗经》是怎样一部著作时抛弃了“伦理”二字,对《诗经》性质的定义就是不准确的,至少是不全面的。关于这一点,钱穆先生在《中国文化史导论》中有很好的说明。他说:“我们要懂中国古代人对于世界、国家、社会、家庭种种方面的态度观点,最好的资料,无过于此《诗经》三百篇。”
  近代学者曾经认为从文学角度研究《诗经》,是恢复了《诗经》本来的面貌。顾颉刚连载于1923年《小说月报》上的大文《〈诗经〉的厄运与幸运》明确指出:“《诗经》是一部文学书。”当时一批学人,如胡适、郑振铎等,都参加了关于《诗经》性质的讨论,并且达成了共识:《诗经》是文学,不是经。但是《诗经》在几千年的中国历史上所产生的作用和影响,仅仅是一部“诗歌总集”能够概括的吗?显然不能。我们还必须看到,它是“诗”也是“经”,它是文学与伦理的凝合。“诗”成就了它的美质,伦理成就了它“经”的地位。如果我们仅仅把它作为文学对待,我们就会把两千年来研究《诗经》的大著作当作封建的垃圾处理掉,这对前人的成果是一种极不尊重的态度。
  《毛诗序》说,《诗经》是“发乎情,止乎礼义”的。从“情”的角度说,它是“诗”。我们每个人都有“情”。人常说“七情六欲”,何谓七情?《礼运》说:“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弗学而能。”也就是说,这“情”是与生俱来的,不需要学习就能获得。情是一种生命活力的表征,一个正常的人如果没有了“情”,不喜不怒,不忧不乐,不怨不惧,这说明他的生命力已经走向衰竭了。所以《诗序》说:“发乎情,民之性也。”但是,对于一个人来说,表达情感要看对象,要分场合。所以这“情”,要能“发”能“止”。“发”是起点,“止”是终点。发所当发,止所当止,这就合于“礼”的要求了。我们给《诗经》在“五四”以来的性质认定中,加了“伦理”二字,这“伦理”的意义便在“止乎礼义”中。因为“止乎礼义”,就意味着要合于道德规则。像中国人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等观念形态的东西,都要在这歌唱中体现出来。
  这里还须提到一点,《诗经》中的诗歌,原来是配乐奏唱的,因此有人说,《诗经》在它的时代,音乐生命远盛于它的文学生命。而这种唱奏,都是在礼乐的规定下进行,它是礼乐文明的一个主要载体。孔子之所以非常重视《诗经》,原因正在这里。所以我们对它的定义是“伦理的乐歌总集”。
  (选自刘毓庆《〈诗经〉:顺人情而循礼仪》,有删改)
  材料二:
  说起“诗三百”,我们今天总把它看成“纯文学”,不过当时却不然。后世所说的文学以及官僚、文人、民间,这些概念那时候都还没有。《论语•先进》中说到的孔门四学,曰德行,曰言语,曰政事,曰文学,此所谓“文学”,包括《诗》,也包括《书》和《易》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了《诗经》的性质,但侧重角度不同,材料一侧重《诗经》的伦理性、礼乐性,材料二侧重其文学性。
  B.材料一认为,“《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的说法忽略了《诗经》伦理层面的意义,这种说法是不严谨的,也是错误的。
  C.材料一指出,前人“《诗经》是文学,不是经”的共识是不对的,认为它是“诗”,也是“经”,是文学与伦理的凝合。
  D.材料一认为,《毛诗序》对《诗经》性质的认定中应该加上“伦理”二字,这样才合乎其“止乎礼义”的说法,才合于道德规则。
  2.根据材料二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先秦所指的“文学”和今天所指是不同的,在先秦时代专指流行于当时的文献典籍。
  B.《雅》《颂》《风》都不是出自里巷歌谣,可以推断《诗经》的作者不可能出自奴隶。
  C.《诗经》中从戎的君子不会是庶人,因为当时庶人没有从戎机会,也不会被称君子。
  D.“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虽是写劳动的诗,但并不被认为是反映劳动者生活的诗。
  3.下列诗句中最能体现《诗经》的伦理性的一句是(    )(3分)
  A.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诗经•卫风•硕人》
  B.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诗经•国风•秦风》
  C.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诗经•郑风•子衿》
  D.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诗经•小雅•车辖》
  4.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材料一首段运用“但”“而”“所以”“如果”等关联词,增加了论证的文学性。
  B.材料一从文学、伦理和乐歌三个角度综合论证了《诗经》的性质,严谨而有序。
  C.材料二第二段为论证《诗经》不是出自里巷歌谣,特意论述了庶人的生活状况。
  D.材料二末段在区分“劳动”“劳动者”等概念基础上指出《诗经》不是民间文学。
  5.作者是如何论证《诗经》是伦理性乐歌总集的。请结合材料一简要概括。(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心与手
  〔美〕欧•亨利
  在丹佛车站,一帮旅客拥进开往东部方向的BM公司的快车车厢。在一节车厢里坐着一位衣着华丽的年轻女子,身边摆满有经验的旅行者才会携带的豪华物品。在新上车的旅客中走来了两个人。一位年轻英俊,神态举止显得果敢而又坦率;另一位则脸色阴沉,行动拖沓。他们被手铐铐在一起。
  两个人穿过车厢过道,一张背向的位子是唯一空着的,而且正对着那位迷人的女人。他们就在这张空位子上坐了下来。年轻的女子看到他们,即刻脸上浮现出笑颜,圆润的双颊也有些发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