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2030字。

  广西河池市十校联盟体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月考试题语文试题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2.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3.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4.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这感觉是无数次的小摩擦里陶炼出来的结果。这过程是《论语》第一句里的“习”字。“学”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触,“习”是陶炼,“不亦说乎”是描写熟悉之后的亲密感觉。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不是法律,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从俗即是从心。换一句话说,社会和个人在这里通了家。
  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这不是见外了么?”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这信任并非没有根据的,其实最可靠也没有了,因为这是规矩。西洋的商人到现在还时常说中国人的信用是天生的。类于神话的故事真多:说是某人接到了大批瓷器,还是他祖父在中国时订的货,一文不要地交了来,还说着许多不能及早寄出的抱歉话。——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加思索时的可靠性。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材料二:
  在中国的大多数乡村,春节一过,绝大多数青壮年纷纷背上简单的行囊,踏上远赴他乡打工谋生的行程。平常惟有老幼留守家园。据田野调查统计,山区及经济不发达地区农村外出打工者的人数一般在户均1.5至2人之间。
  在农村大量劳动力离土离乡之后,熟人社会的行为逻辑是否还在运作?我试图以“无主体熟人社会”这一概念,描述并解释中国农村空心化之后的社会生活。之所以把青壮年大量离土离乡后的农村社区称为“无主体熟人社会”,是因为青壮年乃农村社区里最为活跃
  1.下列关于熟人社会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熟人社会里,乡民们活动区域相对封闭,人与人在长时间的接触中互相熟悉,日渐亲密。
  B.在各自孤立的社会圈子里,乡民们有尊重礼俗的意识,他们随心所欲而不逾矩,保持着自由。
  C.在熟悉社会中,人们因熟悉而相互信任,生活中他们并不重视契约,而重视那些熟悉的规矩。
  D.青壮年远离家乡导致的道德舆论压力减小,是熟人社会面子的“含金量”降低的根本原因。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在现代社会里,人与人之间相对陌生,无法以熟人社会的“礼俗”约束彼此,因而法律保障的出现符合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
  B.大多数乡村,青壮年远赴他乡打工谋生,乡村虽然还是聚居社区,邻里依然还是熟人,但已经异于传统的“熟人社会”。
  C.乡村青壮年外出打工,导致熟人社会的有效人际关系网络狭窄,“面子”效能也随之降低,熟人社会的纠纷现象也随之而来。
  D.乡村青壮年外出打工的过程中,建立了新的“朋友”网络,感受到了新朋友网络的价值,因此他们对回到熟人社会争“面子”兴趣不大。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材料一以熟人社会与现代社会的对比,其用意是为了突出当代社会法律比规矩更为重要。
  B.材料二以并列的结构论述了“无主体熟人社会”的具体特征,条理清楚,分析透彻。
  C.费孝通借用《论语》中的只言片语使读者清晰的认识到“习”是“熟人社会”的基础条件。
  D.“无主体熟人社会”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又是作者对“熟人社会”退出历史舞台的挽歌。
  4.下列俗语中,不能反映熟人社会的道德舆论压力的是(3分)(    )
  A.一个篱笆三个桩
  B.兔子不吃窝边草
  C.树活皮,人活脸
  D.你敬人一尺,人敬你一丈
  5.请依据材料二,简要概括“无主体熟人社会”的特征。(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风水
  黄大刚
  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70年),吏部奏请朝廷,授任吴缵姬为江西省广信府铅山县知县。
  吴缵姬对当官兴趣不大,倒是喜欢读书。他天赋聪颖,博览群书。论学识,熟知的无不竖大拇指,也有人不以为然:“厉害在哪儿?中了什么功名,说来听听。”坚信吴缵姬厉害的人受了侮辱般,怂恿吴缵姬参加科举考试,考了两次,一次在乾隆十七年(公元1752年),中了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