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6题,约12770字。

  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月考语文试题
  (2024.05)
  试卷说明:本场考试时间150分钟,总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4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命题人:陈瑜、刘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通常来说,我们说某个人不说“人话”带有某种侮辱的意思,但是在科普这个问题上,“说人话”可能是科普人员需要掌握的一种技能。
  这里的“说人话”意指说普通公众能理解的话,或者说就是要用大家耳熟能详的词语来解释一些复杂的科学道理。毕竟科研人员经过“十年苦修”而习得的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不太可能期望普通人能够“一夕烦悟”。那么这就需要我们采用“就低不就高”的原则,从受众的视角去思考和看待问题;不过也有人并不认同这一点,他们认为这样做的结果是只满足了某些特定的受众,也就是具有很多“前置知识”的受众。但是我们不能忽视的是,也许某些消费科学内容的人本身就是这类具有“前置知识”并对科学感兴趣的人呢。
  在谈到科学家与媒体关系的很多文献中,我们都可以看到记者会抱怨说科研人员不“说人话”,不会讲故事。实际上,他们这里谈到的是受访人员无法将专业术语进行转化,这会使得访谈人员和受众“如坠云雾”,继而不得要领,我们也丧失掉了一次开展科普的机会。
  当然,我们这并不是说术语不好,而是说术语应该用在适当的场合,比如学术交流过程中。这就好比足球运动员与球鞋的关系,不是说他们不能穿球鞋,而是说最好不要在室内穿球鞋,球鞋最适合的场所是球场上的草坪。术语在学术交流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甚至是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一方面节省了人们沟通交流的时间,另外一方面它也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共同体的集体认知。但是,当我们从学术交流撰写大众传播的时候,就需要警惕对专业术语的使用。实际上,这也是某种意义上的“知识的诅咒”。
  同时进行术语转化的一个前提条件是,科研人员要对这个术语有着透彻的理解,也就是说欲让别人明白,需要自己先明白。正如卢瑟福说的那样,“如果你不能跟实验室擦地板的女工解释清楚你是做什么的,那这就说明你实际上并不知道自己是做什么的”。
  斯蒂芬•杰•古尔德在《干草堆中的恐龙》中说:“我将科普文写作分为两个类别:第一种为伽利略模式,主要是关于自然谜题的知识性文章;第二种则为圣方济各模式,主要是关于描写自然之美的抒情散文。”同时,他又在《奇妙的生命》中认为,“我在每一次撰写所谓‘普及读物’时,都极力维护一条个人原则。我们仍然可以有这样一类科学读物,既适合专业人士阅读,也能让感兴趣的非专业人士读懂。尽管科学的概念数量丰富,意义多样,但不必有所妥协,不必经过扭曲的简化,也能以具有不同文化水平的读者可以理解的语言表达出来。当然,较之学术出版物,面向一般读者的读物在遣词造句方面必然有所不同,但只限于将令外行人士感到迷惑的术语和措辞去掉,而概念的深度绝对不可有所不同”。
  从上述古尔德关于科普的论述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他也在倡导“去术语化”或者对术语进行转化,其目的无外乎让公众更好地理解科学。
  所以,好的科普要尽量“去术语化”,要尽量“说人话”。
  (摘编自王大鹏的《科普要尽量“说人话”》)
  材料二:
  张辰亮已经有十年的科普经历。他所负责的《博物》杂志官方账号的粉丝,从2万达到1300万,用了十年时间。但他的抖音号“无穷小亮的科普日常”,只用了一年多就完成了从0到2000万粉丝的积累。新的传播形式,为科普带来了全新的机会。
  近年来,在抖音上掀起了一股科普热,涌现了一批自然科普创作者。他们可能是普通的科学爱好者,专心致志搞大众自然科普;也可能是从象牙塔走上云端的老师、教授甚至科学家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说人话”意指说普通公众能理解的话,科普人员掌握了这种技能,会有助于解释复杂的科学道理。
  B.科研人员对术语有透彻的认知,才能对它进行深入浅出地转化,从而让普通公众更好地理解科学。
  C.抖音科普热,把原本深奥抽象的科学理论知识变得鲜活,让人们在瞬间领悟日常忽略的科学奥妙。
  D.传播方式与时俱进,追求创新;短视频具有突出个性、视听兼具等特征,真实贴切地展现科普内容。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科普采用“就低不就高”的原则,从受众的视角去思考和看待问题,才能满足某些具有很多“前置知识”的受众。
  B.读者具有不同的文化水平,可以理解多样的科普作品,所以撰写科普读物时不必妥协,不必经过扭曲的简化。
  C.科普热现象反映了民众对自然类科普知识的强大需求,同时也体现了国家层面对科普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
  D.现代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促使科普媒介多样化,也为不同身份、不同认知的人提供了化身科普主播的机会。
  3.下列选项中没有体现“科普尽量‘说人话’”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云层与地面间发生放电时,喜欢挑软柿子捏,即优先通过距离近且导电性好电阻小的路径,电阻越小就越吸引喜好走捷径的闪电。
  B.Robust,中文翻译成“鲁棒性”,在科学中使用“Robust”时所采用的含义是一个系统或组织有抵御或克服不利条件的能力。
  C.月亮的“表情”有很多种,蛾眉月、上弦月、盈凸月、下弦月、亏凸月等。其中,月偏食和月全食是非常值得一看的“超级表情包”。
  D.慢阻肺症状将随着时间逐渐严重,如果日常行动(乘车、上楼梯)觉得喘不上气,再去找医生,就已经晚了,肺已经出现不可逆的改变。
  4.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材料一提出观点后,先阐述什么是“说人话”,再辩证分析专业术语的适用场合,最后明确了术语转化的方法。
  B.材料一运用比喻论证,以球鞋最适合的场所是球场上的草坪来阐明术语适用的场合,使论证内容浅显易懂。
  C.材料一运用“不过……也就是……但是……”等关联词、“只限于”“绝对不可”等限制性词语,使论证语言准确严密。
  D.材料二从张辰亮的科普经历入手,分析社会现象,由点及面,层层深入,与材料一的论证思路不同。
  5.请结合材料观点,对以下科普动漫解说词进行评价。(6分)
  英国《自然》杂志18日发表的一项工程学研究指出,在电推进系统中使用碘而不是更贵也更难储存的氙气,或能提升航天器的性能。法国ThrustMe公司科学家团队报告了一个使用碘工质推进系统的小型卫星,成功实现在轨运行。其工作原理是:推进系统首先加热固态碘使其升华成气体,然后在高速电子的轰击下使其变成碘离子与自由电子,接着带正电的碘离子被加速至排气口排出,成功推动目标向前飞。在科幻小说《三体》中,作者刘慈欣描述了利用核聚变能源推进的宇宙飞船。当然,咱也不必眼巴巴等待这一种带有科幻色彩的方案变成现实,因为科学家一直在不断寻找更加高效且可行的推进剂,从而为航天推进系统升级换代提供更多选择。把廉价的碘用作航天器推进剂,就是这样一个例子。
  (摘编自《碘动力——航天器新选择》科普动漫解说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盐
  王剑冰
  一早就起了晨雾。薄薄的雾气给这座城市罩上一层神秘的面纱。朦胧中,看到墙内高高盘立的竹木架子。进去之前,没有人明白那是什么。
  在这个芳草丰茂之地,竟然有着一口口盐井,它们色调斑驳,泛着岁月的包浆。一丛丛井架,曾经架起城市的信心与希望,川府之地的风水,因此雍容华贵。
  井架像一枝干枯的花,透着骨子里的硬。碓房、车房和灶房,叶子样烘托在周围。我们已经知道,这是最年长也是唯一留存的一座古盐井——桑海井。它是世界第一口人工钻凿的超千米深井,体现着古代井盐劳动者的智慧及钻井技术的成就。别以为是一座废墟,实际上,它还在发挥着作用,每天都在出卤,并且被加工成盐。盐在前台,卖得极好。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