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5470字。
高2023级2024年春季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2.答题前,考生务必在答题卡上将自己的姓名、座位号和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填写清楚。
3选择题使用2B铅笔填涂在答题卡上对应题目标号的位置上,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填涂其它
答案:非选择题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的对应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答题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上、试卷上答题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①“以花喻人”是中国古典文学中一种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内涵的艺术手法。其自《诗经》发端,经屈原“香草美人”进一步丰富后,不仅成为中国古典文学中一种牢不可破的抒情传统,更成为中国文学中的独特审美观。曹雪芹在《红楼梦》里以花喻人处处可见,众女儿不仅有着如花的美貌,更有着如花的品格。“以花喻人”包含了中国古典文学中“比德”这一内涵丰富的文学传统,也暗藏了花与女子命运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周汝昌先生在《红楼花品》中盛赞:“雪芹原是处处以花喻人。名花美人的互喻,是中华文化中一种高级的审美观,极古老,极独特,极有意味。从此角度,可以把《红楼梦》看作一部崭新的、奇特的、高超美妙的‘群芳谱’。”
②花意象和众女儿形象相观照。曹雪芹草灰蛇线,利用诗、词、曲等形式以花喻人,伏笔千里。他在《红楼梦》第五回中,以“榴花开处照宫闱”来暗喻贾元春。在《世难容》一曲中用“气质美如兰”一句以妙玉比兰花。在第六十二回中,写到“憨湘云醉眠芍药裀”,描绘了一幅湘云醉卧图,通过对环境的营造衬托湘云的形象。
花之品格与众女儿之品格相互辉映。薛宝钗与林黛玉并为金陵十二钗之首,与她相关的花意象有牡丹、海棠和柳絮,其中牡丹花是与宝钗相喻最相符的花。在《红楼梦》中,曹雪芹多次把宝钗与牡丹花相联系。在第二十七回将薛宝钗比喻为杨贵妃,而杨贵妃被李白喻为牡丹花。此外,薛宝钗抽到的花签也是“艳冠群芳”的牡丹花签。牡丹花色泽绚丽,雍容华贵,素有“花中之王”的美誉,这与薛宝钗的外貌身份极为符合。周舒就把宝钗比作牡丹,说因她“艳冠群芳”,故而“任是无情也动人”。第二十八回通过宝玉的眼睛,对薛宝钗的外貌作了详细的描写:“只见脸若银盆,眼同水杏,唇不点而含丹,眉不画而横翠,比黛玉另具一种妩媚风流。”宝钗不但外貌具有牡丹的特点,她自身品格也与牡丹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她是一位热心的女子,处处体贴别人,被众人颂扬。文中写到“宝钗行为豁达……便是那些小丫头们,亦多喜与宝钗去玩”。她本人受到大家普遍的喜爱,跟《爱莲说》“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中牡丹受喜爱的情况极为相符。在曹雪芹的构思中,薛宝钗的性情与行事,与其说是一种习惯,不如说是一种文化。牡丹在传统文化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其主要象征着富贵与传承,是传统文化的代表。这与宝钗身上所带有的恪守中国传统文化的规矩和礼教,也有极其相似的地方。
人花共命的艺术彰显。曹雪芹在以花喻人时,暗藏了人花共命的艺术手法,借花的形象来隐喻人物结局。黛玉在怡红院的群芳夜宴上抽得一句诗:“莫怨东风当自嗟。”一般认为源自高蟾:“芙蓉生在秋江,不同东风怨开。”且芙蓉的形象比之黛玉的确是恰如其分,黛玉抽到此签时,众人笑道:“这个好极。除了他,他人不配作芙蓉。”《广群芳谱》说:“清姿雅质,独殿众芳;秋江寂寞,不怨东风,可称俟命之君子矣。”可见黛玉的素雅孤高,与中国传统文学中长久以来形成的木芙蓉意象特质相符。此外,木芙蓉素有拒霜花之称,其忍受孤寒的特性,与黛玉“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的生存环境也有相似之处。黛玉抽到的芙蓉花签,则以芙蓉的凋零暗示了其过早香消玉殒的结局。曹雪芹借助木芙蓉特有的文化寓意、象征意义,彰显了黛玉形象的丰富特征,利用人花共命的隐喻,预示和概括了黛玉的命运和结局,饱含了作者的无限爱怜和惋惜之情。
正如段江丽所言:“纷繁的花意象不仅是众女儿乃至人类悲剧命运的象征,还具有与人物比德的意义。在传统的比德观中,花意象既具有塑造人物的作用又具有评价人物的作用。”这是中国古典文化中独特的传统和光辉。
(摘编自范丽君《〈红楼梦〉以花喻人探析》,有删改)
材料二:
诗词是《红楼梦》的有机组成部分。曹雪芹以诗写人,诗即是人。在《红楼梦》中,诗词往往暗藏玄机,预示人物的命运走向。第五回出现的判词、曲与书中众多女子的命运密切相关。如林黛玉与薛宝钗的判词“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正是一边赞叹薛林二人的女德与文采,一边暗示二人的悲惨结局。
在《红楼梦》中,曹雪芹还通过诗词表现人物形象的复杂性。以宝钗为例,
1.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自《诗经》发端,经屈原“香草美人”发展后,“以花喻人”成为中国古典文学中的一种艺术手法。
B.周汝昌先生认为,可以把《红楼梦》看作一部崭新的、奇特的、高超美妙的“群芳谱”。
C.曹雪芹在《红楼梦》中运用了“比德”这一文学传统,表现在以花的意象塑造人物形象。
D.曹雪芹运用诗词这种含蓄蕴藉、有意遮掩的笔法,有利于表达《红楼梦》复杂多元的主题。
2.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材料一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开篇引出话题,然后并列地展开论述,最后总结,逻辑严密。
B.材料一结尾引用段江丽的话既印证了作者的观点,又对全文进行总结,增加了文章的说服力。
C.材料二第一自然段以林黛玉和薛宝钗的判词为例,论证了“诗词是《红楼梦》的有机组成部分”。
D.材料一重点论证了“以花喻人”在《红楼梦》中的运用,材料二重点论证了诗词在《红楼梦》中的作用。
3.下列不能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一中心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李纨的判词“桃李春风结子完”。
B.潇湘妃子《菊梦》“篱畔秋酣一觉清”。
C.黛玉的判词“玉带林中挂”。
D.探春花签“日边红杏倚云栽”。
4.“以花喻人”意蕴丰富。请结合材料一简要分析。(6分)
5.诗词是《红楼梦》的有机组成部分。请结合材料一、材料二简要概括诗词在《红楼梦》中的作用。(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6--9题。
苦恼【俄】
契诃夫
暮色昏暗,大片的雪花在刚刚点亮的街灯上盘旋着,然后降落在屋顶、人的肩上和帽子上,积成软薄的一层。马车夫约纳•波塔波夫一身雪白。他佝偻着身子,一动不动地坐在驾驶座上。他那匹小马也是一身白。它的身子一动不动,而且瘦骨嶙峋,再加上它那如棍子般笔直的几条腿,近看起来活像那种花一个戈比就能买到的马形蜜糖饼干。它多半也是心事重重。
约纳和小马已经停在这里很久了。
“车夫,去维堡区!”约纳听见有人叫。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